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及河南省教育厅、商丘学院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部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文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等学科专业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人文学院学科优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为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人文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7年,建成与学院学科专业特色相匹配、覆盖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思政课程 +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和教学案例,培育一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教师,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与激励机制,使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协调发展,符合新时代国家对人文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阶段目标
基础建设阶段(2025-2026年):完成全院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图谱”绘制,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立项建设5-8门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2-3个院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发100个以上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实现教师参与率100%。
提质增效阶段(2026-2027年):力争2-3门课程入选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团队入选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立课程思政质量监测与反馈机制,学生对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满意度不低于90%;出版1-2部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成果(如案例集、教学指南)。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分类分层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1.按学科专业分类设计
汉语言文学专业:结合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仁爱思想、诗词中的家国情怀)、革命文化(如红色文学作品中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当代文学中的时代精神)元素,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小学教育专业: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通过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法课程,培养学生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依托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情感与敬业精神;在幼儿文学、幼儿艺术教育等课程中,融入美育、德育元素,提升学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能力。
2.按课程类型分层融入
理论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导入、知识点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环节,如在《文学概论》中结合“文学的社会功能”讲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实践课程:组织“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如参观商丘当地的革命纪念馆)、“社区教育服务”(开展小学生课外辅导、幼儿亲子活动等)、“托育机构实习”等活动,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标。
创新创业课程:结合人文类专业创新创业需求,融入创新精神、创业伦理、社会责任等元素,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思政素养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年度培训计划,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讲座、教学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河南省及学校举办的课程思政培训,每年每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相关培训不少于8学时。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活动: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教学案例分享会、示范课观摩活动;建立“老带新”帮扶机制,由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提升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融入能力。
强化教师思政育人责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师岗位职责,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育人责任;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与内容,在教案设计中体现思政元素融入思路,确保“每门课都有思政元素,每位教师都讲思政育人”。
(三)打造课程思政示范标杆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制定《人文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明确申报条件、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鼓励教师申报院级、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对入选的示范课程给予经费支持,用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改革研究等。
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示范课程为依托,组建跨专业、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资源开发等工作;对表现突出的教学团队,优先推荐参与校级及以上教学团队评选,并给予表彰奖励。
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收录优秀教案、课件、教学视频、案例集、文献资料等;鼓励教师编写课程思政配套教材或辅助资料,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集》。
(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
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倡导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在线课程平台(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建设课程思政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教学场景,如虚拟参观红色纪念馆,提升教学效果。
加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思政育人的延伸,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氛围。
(五)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与激励机制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课程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在课程评估中增设“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指标,通过课堂观察、学生问卷、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课程评优、整改的重要依据。
教师教学评价: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表现(如教案中的思政设计、课堂思政融入效果)纳入年度教学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现的思想政治表现、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的参考依据。
健全课程思政激励机制: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集体奖励:对入选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的,给予团队奖金和荣誉表彰;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的教研室,优先评为优秀教研室。
个人奖励: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高的教师,优先推荐参加教学竞赛、评优评先;对在课程思政研究中取得成果(如发表相关论文、获批相关课题)的教师,给予科研积分奖励,并在职称评聘中予以倾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任双组长,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各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辅导员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教研室负责具体落实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任务,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
(二)保障经费投入
设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专项经费,用于示范课程建设、资源开发、教师培训、奖励表彰等;鼓励教师申报校级及以上课程思政相关课题,对获批课题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三)强化监督检查
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定期检查制度,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各教研室、各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课程大纲中的思政目标、教案中的思政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效果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每学年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形成评估报告,为后续建设提供改进依据。
(四)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平台,宣传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要求和典型经验;定期发布课程思政建设动态、优秀案例和教师事迹,营造“人人重视思政、课课融入思政”的良好育人氛围;鼓励师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五、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办法由商丘学院人文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若国家、河南省或学校出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政策、新要求,本办法将根据相关规定及时修订。
商丘学院人文学院
2025年8月2日
上一篇:商丘学院人文学院督导听评课方案与计划
下一篇:商丘学院管理人员和教师听课有关规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