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通过系统化培训、实践指导、评价激励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工作目标
1.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2.强化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促进教学创新;
3.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推动青年教师持续改进教学;
4.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
三、具体措施
(一)深化培训体系,夯实教学基础
1.教学理论培训:定期组织专题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开展讲座,内容涵盖课程改革、教学策略、学生心理等,帮助青年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定期组织分层分类培训:每月开展教学理论讲座,邀请专家解读新课标、教学前沿理念;每周开展技能工作坊,涵盖课堂互动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等。
2.教学技能提升:
开展课堂教学技巧、课堂管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如多媒体、在线平台)等专项培训;组织教学案例研讨,通过模拟课堂、视频分析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建立“线上+线下”学习平台,提供精品课程资源库,要求青年教师完成年度学时必修课程。
3.外出学习与交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外教学研讨会、学术会议,支持其到优秀学校观摩学习,并提交学习报告或心得分享。同时,选派骨干教师赴名校跟岗研修,返岗后开展“1+N”分享会,辐射带动全体教师。
(二)强化导师引领,精准帮扶成长
1.“一对一”导师制:
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明确指导职责与目标;导师通过听课、评课、教案审核等方式,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课后反思等环节进行全程指导。也可推行“双导师制”,学科导师聚焦教学设计、教材解读,育人导师指导班级管理。
导师与青年教师签订成长协议,明确“每周一听课、每月一示范、每季一汇报”的常态化指导机制。创新“师徒共研课”,师徒同备一节课、同上一堂课、共写教学反思,有效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把控能力。
2.定期交流活动:每月开展导师与青年教师座谈会,针对教学难题进行研讨,分享经验,形成互助氛围。
(三)聚焦实践锤炼,促进反思改进
1.实践锻炼:
安排青年教师承担基础课程教学任务,逐步增加教学课时;鼓励参与公开课、示范课展示,通过实战积累经验;实施“教学练兵计划”,每学期组织青年教师全员公开课展示,通过“课前磨课—课堂观测—课后诊断”三环节,形成个性化改进建议报告。
2.教学反思与改进:
推行“反思日志”制度,要求青年教师每课后撰写教学反思,记录教学亮点与不足;定期组织教学反思交流会,促进经验共享与优化。建立“问题教研”机制,针对课堂管理、作业设计等痛点,开展专题研讨,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教学研究项目:
支持青年教师申报校级或省级教学改革项目,鼓励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研能力。
(四)完善评价激励,激发内生动力
1.多维评价体系:
构建“三维评价”体系:学生评教覆盖100%授课班级,同行听课评价纳入绩效考核,专家督导组开展靶向诊断。将青年教师培养成效纳入部门年度考核,形成“学校—教研组—个人”三级联动提升机制。
学生评价:每学期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收集教学反馈;
同行评价:组织教师互听互评,重点评价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
专家评价: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随堂听课,提出改进建议。
2.反馈与改进:
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改进方案;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复查”机制,跟踪改进效果。
(五)设立激励机制,发挥模范作用
1.荣誉激励:设立“教学新秀奖”“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对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
2.发展支持:优先推荐优秀教师参与职称评定、骨干教师培养项目,并提供进修学习机会。
3.物质奖励:设立“青椒成长基金”,对教学竞赛获奖、教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
(六)搭建发展平台,助力多元发展
创设“青年教师工作坊”,开展微课题研究、教学创新项目孵化。开辟“名师讲堂”专栏,邀请青年教师展示教学主张,打造个人教学品牌。
1.根据青年教师学科背景、教学特点,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明确短期与长期发展目标。
2.提供差异化培训资源,满足不同阶段教师的成长需求。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青年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培训工作,确保措施落地。
2.资源保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培训、教研活动,完善教学硬件设施与数字化教学资源。
3.制度保障: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确保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五、实施与监督
1.每学期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人;
2.定期开展阶段性总结,评估措施效果,及时调整优化;
3.接受全校师生监督,确保工作公开、透明、有效。
人文学院
2025年8月6日
上一篇:人文学院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活动”实施方案
下一篇:商丘学院人文学院关于本科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实施办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