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天地 - 文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镜头记录校园,话筒诉说态度——街访四邻

    一群热爱新闻而选择新闻专业的95后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用镜头和笔采访记录下当前大学生关于社会的点滴思考与看法。

                                                                       ――题记

    一台摄像机、一个话筒、八个人,不归属于学校,也不隶属于校报,他们总是称自己是民间组织。记者节、萨德事件、高考日……也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是街访四邻团队,来自我校人文学院新闻学本科1501班的学生:陈亚楠、郭新宁、刘静、闻品、王莹莹、杨春鹏、杨梦、张娇。

 

是头脑风暴,绝不是开开玩笑

 

    大二上半学期,两人在下课回宿舍的路上,聊天突然聊到想组建一个采访团队,两人一拍即合,赞同这件事情。在第二天立即找到班上其他几位同学,几个人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很快团队人员、logo及名字都定了下来。经过策划、组织和调试,开始了他们第一个街访――记者节,找来直系学长学姐、随机采访过往学生,前期采访很快完成,后期剪辑接过接力棒,由于是第一次剪,风格定位不好,团队成员坐到一起商讨进行风格的确认。在上传剪辑视频时,剪辑负责人开始询问和查询上详细上传步骤,在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后,街访出现第一期,随着第一期视频的成功,第二期、第三期相继出现,每期问题的解决似乎变得简单。

 

是创作瓶颈,绝不是团队关停

 

    当第一期、第二期视频呈现时,团队每个人欣喜不已,随之第三期、第四期、第五期出炉,他们却兴奋不起来。一样的采访方式、几乎重复的剪辑手法、表达不完整的语言和采访人数的减少一度让这个团队陷入创作瓶颈,每个人的心都像灌了铅一样沉着,但却没有一个人有过要放弃的念头,采访方式一样,他们就换一种;剪辑手法重复,他们就换一个人来剪;表达不完整,他们就换一种思路来引导;人数少,他们就尽力说服。每个成员在网络上看大量的街采视频并总结特点,开会讨论制定解决方案,在长达两个星期的沉寂后,街访四邻团队带着新的想法、新的创意重新开始,创作属于他们的独具特色的街采与视频形式。

 

是年轻的热情,更是积极的姿态

 

    当被问及为什么想要进行街采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他们说,希望这个团队采访记录的某一件事,可以让一群人感动或沉思。这或许就是他们的价值,他们是记录者,也是传播者,他们让更多人记住记者节这个节日、知道萨德事件的缘由、了解高考现场情况及背后的志愿者…… 他们做了很多,但他们却说,这远远不够。

    他们拥有年轻的热情,更有着积极向上的姿态,可以牺牲休息时间写策划,可以顶着太阳采访,也可以为了一个问题关在教室里讨论几个小时,有时候成功不仅仅是获得了赞扬或某项荣誉,它是通过采访,让他人看到事情的不同角度,让他人感受这个世界的善意,这就已足够。

    “采几件事,访几个人看似简单,深究背后确很难,街访四邻团队,他们正在用行动实践着。
 

(文新记者团  王莹莹)
 



(采访大四毕业生是场景)






上一篇:志存高远,腾梦飞翔——敖腾
下一篇:宝航燕:坚持主持梦想的内蒙女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