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设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日期:2025-09-24  发布人:renwen 

汉语言文学专业(050101)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目标定位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贯彻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立足豫东,面向河南,辐射全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热爱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发展能力,教育实践能力过硬,能在中学或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语文骨干教师。

2.目标内涵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5年左右预期具备并实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

培养目标1【践行师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厚植家国情怀,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理想和职业信念。

培养目标2【学会教学】: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必要的人文素养和全面的语文专业素养。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突出的教师基本技能,能较好地开展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

培养目标3【学会育人】:能够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挖掘教育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构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等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在此基础上,达到德育铸魂、智育固本、体育强健、美育浸润、劳动教育淬炼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培养目标4【学会发展】: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自我诊断,提出改进思路。初步掌握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够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及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为不断追求卓越的中学语文教育骨干教师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1.1【价值认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言行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理解和学会将语言文学的理论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

1.2【立德树人】初步掌握并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在言行中贯彻执行党的相关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体会、认识和实践运用语言文学知识宣传党的相关理论政策、教学方针。

1.3【依法执教】理解并熟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言行中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依法执教,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热爱中学教育事业,认同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坚定的职业信念、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2.1【职业认同】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从教意愿、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在言行和生活中,体现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2【职业修养】具有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和科学精神,具有人文底蕴,在言行和生活中尊重他人和学生人格,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同时工作细心、教学耐心,愿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关爱学生以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职业角色预期,使用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方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明白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工作有耐心,关爱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学科素养】了解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体系结构与思想方法。培养较强的写作与表达能力、文学解读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各项能力。具有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了解语文与其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够运用语文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1【基础扎实】了解汉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扎实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把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熟练掌握中国文学与文化经典。

3.2【核心素养】具备较强的语文学科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文学解读和鉴赏能力、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学科工具书,掌握学科文献检索方法和其他信息获取方法。

3.3【学科交叉】了解跨学科知识,特别是文史哲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外语及信息检索知识和能力。

4.教学能力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解教材的编写逻辑和体系结构,具有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的意识和习惯。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理论,能够结合社会生活实践,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活动。能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教案、学案和作业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掌握试题命制的方法与技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作业并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实施过程评价。

4.1【教学理论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了解语文学科认知特点,掌握系统的语文学科教学知识。

4.2【教学技能】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主动树立运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具有融合知识、技能和技术进行语文教学的初步经验,能上好每一堂课。

4.3【教学实施能够根据特定的学情与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技术,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掌握试题命制的方法与技术;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作业并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实施过程评价。

5.【班级管理】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及危机处理的方法;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掌握心理辅导方法,能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5.1【班级认知】初步掌握德育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语文学科相关素材和知识开展德育教育,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刻理解并掌握班级组织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和基本方法。

5.2【指导实践】基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掌握中学班级管理的规律和原则,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策略、技能及危机处理的方法;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

5.3【管理反思】初步具备班级管理的反思能力,能够科学评价班级管理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语文在培养人文素养、训练思辨能力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价值。能够在教育实践中,结合课程特点,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挖掘教育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蕴含的育人元素,构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等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6.1【育人理念掌握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体系,能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初步把握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解语文学科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思辨能力训练两方面的育人价值。

6.2【学科育人】系统掌握语文学科育人的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学科育人。

6.3【活动育人】理解和掌握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组织和参与过相应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并能结合语言文专业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和育人活动,将自身的经验转移到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当中。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够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及自身实际,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自我诊断,提出改进思路。初步掌握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

7.1【发展规划树立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识,能够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7.2【反思改进具备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素养,学会分析和解决语文教育教学问题,提出改进思路。

7.3【学会教研了解国内外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掌握语文教学相关课题研究方法、途径,对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有所实践,对科研以及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具备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开展研究与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8.【沟通合作】理解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集体性劳动特征,了解学习共同体在中学语文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建立和谐融洽、有效配合、积极合作的同伴工作关系;掌握沟通合作技能,掌握与同事、家长和中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科学方法;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能力

8.1【交流能力】充分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以及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愿意为团队付出,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协调和沟通,有效融入团队,并能够领导团队持续提高。

8.2【合作能力】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人际交往的方式与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开展交流。

8.3【合作体验】知晓并理解团队合作技巧,能够主动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经历合作体验。

三、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生至少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  43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25学分,专业课28学分,专业选修课23学分,集中实践27学分,创新创业教育6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颁发毕业证书,未能毕业的则按结业处理。

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分:最低修读163学分。

    四、毕业与学位授予

本科生在校期间修读完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满足该专业毕业标准,准予毕业。达到《商丘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的毕业生,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七、课程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见表2)

八、课程体系拓扑图

九、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与安排(见表3)

十、课程体系及学分学时比例(见表4)

十一、学期教学周及安排(见表5) 

十二、学期开课计划表(见表6)

十三、课程体系设置及计划表(见表7)








上一篇:没有信息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