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设置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日期:2025-09-24  发布人:renwen 

小学教育专业040107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目标定位

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新时代小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立足豫东,面向河南,辐射全国,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较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发展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过硬,能在小学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小学骨干教师。

2.目标内涵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左右预期具备并实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

培养目标1【践行师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将民族复兴的使命融入育人全过程;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理想和职业信念。

培养目标2【学会教学】:掌握系统的小学学科教学知识与科学的教育方法,具备扎实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能够依据课程标准与小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情境,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熟悉小学各学科教学规律,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初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同时,具有持续反思与改进教学的意识,能够通过观察、研讨、行动研究等方式提升专业素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

培养目标3【学会育人】: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具备班级组织建设、思想引导和全面育人能力。能够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并实施主题班会、德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效开展个体辅导与群体教育。尊重学生差异,关注留守儿童、特殊需求儿童等群体的成长,协同家庭、学校与社会资源,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培养目标4【学会发展】:具备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毕业五年左右能够成长为小学教育教学骨干或区域教育引领者。通过持续反思、实践创新和合作交流,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与育人特色;能够结合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和学校发展需求,主动参与或主持教学研究、课程开发及教师培训工作;具备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在学科组、年级组或校本研修中发挥示范作用。同时,保持教育情怀与职业理想,适应新时代教师角色多元化要求,实现从合格教师到卓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二、毕业要求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学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本专业提出以下8方面的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能够遵守师德规范和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了解国家和地方现行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能够自觉维护小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1.1【价值认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言行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理解学会将小学教育理论和素材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方法与途径。

1.2立德树人】:初步掌握并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在言行中贯彻执行党的相关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认识体会和实践运用学知识宣传党的相关理论政策、教学方针。

1.3依法执教理解并熟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言行中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依法执教,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理解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树立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理解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情感、端正的教学态度、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底蕴和艺术素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情感丰富。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从教意愿;在言行和生活中,体现和传递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2【职业情怀】:具备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和科学精神,具有人文底蕴,在言行和生活中尊重他人和学生人格,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同时工作细心、教学耐心,愿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角色转变】:深刻理解小学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特性,能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认知转换,能够自觉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稳定的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情意在教育实践中体现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保持积极向上的职业发展心态

3.学科素养

具有深厚的学科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知识。通过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底蕴,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学习,获得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精通小学语文、数学等多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胜任1门及以上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在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并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1【学科知识】:掌握小学核心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核心概念,具备学科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熟悉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能够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科内容转化为适合小学阶段的教学素材。

3.2【专业知识】: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科学分析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发展需求。熟悉国家小学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及评价方式,能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

3.3【教育教学知识】:掌握小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策略,能够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灵活运用讲授、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升课堂互动与教学效果。

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初步教学体验,具备从事小学教学的能力。能够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教学设计】:能够基于小学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明确、适切的教学目标。掌握教材分析与内容重构方法,合理设计单元及课时教学方案,体现知识逻辑与认知规律的统一。

4.2【教学实施】:熟练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营造互动生成的课堂氛围。具备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灵活应对教学突发事件,保障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4.3【教学评价】:掌握多元评价方法,科学评估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情感态度。能够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途径诊断学习问题,提供针对性反馈与改进建议。具备教学反思意识,能基于评价数据优化教学设计,形成“设计—实施—评价—改进”的闭环。

5.班级管理

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班级常规指导。具备创建公平有活力的班集体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灵活的班级管理德育智慧与全面育人的能力以及在班级中展开各项事务的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和开展班级团队建设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特色的班级管理风格与良好的班风。

5.1【班级认知】:初步掌握班级管理中德育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小学教育的相关素材和知识开展德育教育,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刻理解并掌握班级组织、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和基本方法,实践和锻炼过班级的组织管理与建设工作。

5.2【指导实践】初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能基本掌握并应用到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去,同时获得良好的体验。

5.3管理反思】初步具备班级管理的反思能力,能够科学评价班级管理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6.综合育人

科学理解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和规律,加强学生社会性教育,注重培育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充分理解学科所蕴含的育人价值,了解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营造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氛围,发掘并运用活动相关的各种教育契机,注重对学生进行随机而教;综合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各种资源全面育人,注重学教师群体之间团结协作,发挥教师群体的协同育人功能。

6.1文化育人】:能够独立设计并实施文化育人主题活动方案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意识形成文化育人的系统思维和实践能力

6.2学科育人】:系统掌握小学教育育人的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小学各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学科育人。

6.3【活动育人理解和掌握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组织和参与过相应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并能结合小学教育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和育人活动,将自身的经验转移到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当中。

7.学会反思

能够进行反思性探索,养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根据先进的小学教育理念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了解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特点与优势,制定清晰的、具体的、适切的专业发展规划。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中,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形成具有反思意识的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具有指导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7.1【分析反思】理解和掌握小学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反思方法和技能,掌握并有所实践数据统计、分析和归纳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并有所实践从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教学评价以及学科标准达成等不同角度分析学教学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改进提高。

7.2【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形成常态化教学反思习惯和专业发展自觉。

7.3【体验创新】掌握对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教学相关课题开展研究的方法、途径并有所实践,对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有所实践,对自身开展科研以及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具备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开展研究与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8.沟通合作

理解共同学习的专业成长价值,了解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有团队合作意识,愿意寻求合作、共享。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中理解学习共同体作用,具有组织、领导学习共同体的能力。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读懂学生的作品、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技能与方法,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倾听、共情、表达等技能,与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进行有效沟通。

8.1交流能力】充分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以及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愿意为团队付出,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协调和沟通,使自己有效融入团队,并能以目标导向引领团队实现持续成长

8.2合作能力】: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人际交往的方式与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开展交流。

8.3【合作体验】知晓并理解团队合作技巧,能够主动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经历合作体验。

三、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生至少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3学分,通识教育选修课8学分,专业基础课23学分,专业课31学分,专业选修课22学分,集中实践27学分,创新创业教育6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颁发毕业证书,未能毕业的则按结业处理。

(一)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二)学分:最低修读163学分。

四、毕业与学位授予

本科生在校期间修读完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满足该专业毕业标准,准予毕业。达到《商丘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的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教育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七、课程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见表2)

八、课程拓扑图

九、主要实践学环节与安排(见表3)

十、课程体系及学分学时比例(见表4)

十一、学期教学周及安排(见表5)

十二、学期开课计划表(见表6)

十三、课程体系设置及计划表(见表7)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师范)人才培养方案
下一篇: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科)简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