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
一、培养目标
1.目标定位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小学教育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的小学专业教师,能在小学从事全科教学或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从事教育、教学以及基础教育研究、咨询、管理等工作的小学教育骨干教师。
2.目标内涵
本专业毕业生入职 5 年左右预期具备并实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
培养目标1【教育信念—职业道德】: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政策要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能够依法执教,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培养目标2【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具有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与小学各学科课程相关的学科与教学法知识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水平的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音乐、舞蹈、书法等教师基本功;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班级活动设计、活动组织和实施、活动评价、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方面的综合性专业技能。
培养目标3【职业能力—社会责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扎根基础教育一线,主动参与教育扶贫、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运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发挥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影响力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培养目标4【职业成就—工作表现】: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效观察、评价学生发展状况;能科学规划和合理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能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掌握多种评价方法,具有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与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目标5【职业成就—职业发展】:具有前瞻意识、终身学习与追求卓越的意愿;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具备教育教学反思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善于通过理论思考和教研实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教育改革实践能力。
二、毕业要求
根据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标准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各专业教指委的要求标准,本专业提出以下8方面的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能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立志成为“四有”好老师。能够遵守师德规范和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了解国家和地方现行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能够自觉维护小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1.1【价值认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言行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理解和学会将小学教育理论和素材运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的方法与途径。
1.2【立德树人】:初步掌握并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在言行中贯彻执行党的相关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体会、认识和实践运用小学知识宣传党的相关理论政策、教学方针。
1.3【依法执教】:理解并熟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言行中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坚持依法执教,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理解教育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树立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理解小学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情感、端正的教学态度、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底蕴和艺术素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情感丰富。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理解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从教意愿、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在言行和生活中,体现和传递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2【职业情怀】:具备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和科学精神,具有人文底蕴,在言行和生活中尊重他人和学生人格,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同时工作细心、教学耐心,愿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角色转变】:理解教师角色的工作特点,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师范生向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3.【学科素养】
具有深厚的学科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知识。通过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底蕴,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学习,获得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精通小学语文、数学等多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胜任1门及以上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工作。在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并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1【基础扎实】: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3.2【核心素养】: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对学科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方面的内容有所实践。
3.3【学科交叉】: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4.【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初步教学体验,具备从事小学教学的能力。能够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角色认同】:熟悉教师职业的相关要求与规范,对教师职业与角色有清醒的认识,深刻领会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教师岗位进行过体认与实践,初步收获过教师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4.2【课程标准】:熟悉国家及地方小学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依据课程标准开展小学教学有所体认与实践,能够使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设计尽量符合小学学科课程标准。
4.3【课堂教学】: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与相关技术,理解和掌握小学课堂教学中可能应用到的相关技术并有所实践,对现代技术促进小学知识的普及与教学有深刻体认;对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技能有所了解和实践。
5.【班级管理】
能够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班级常规指导。有创建公平且有活力的班集体的知识和能力。具有灵活的班级管理教育智慧与全面育人的能力以及在班级中展开各项班级事务的班级管理能力,能够组织和开展班级团队建设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特色的班级管理风格与良好的班风。
5.1【班级认知】:初步掌握德育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小学教育的相关素材和知识开展德育教育,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刻理解并掌握班级组织、建设和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和基本方法,实践和锻炼过班级的组织管理与建设工作。
5.2【指导实践】:初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能基本掌握并应用到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去,同时获得良好的体验。
5.3【管理反思】:初步具备班级管理的反思能力,能够科学评价班级管理活动,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6.【综合育人】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进行综合育人。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认识到学科育人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学科教学的内容和特点,设计和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将德育渗透到小学学科教学之中。在参与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及其他类型教育活动中,能够有意识地突出其育人价值,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形成较好的综合育人能力。
6.1【养成教育】:充分理解和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的知识和要点,体认并实践过养成教育。
6.2【学科育人】:系统掌握小学教育育人的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小学各学科的特点,有效地开展学科育人。
6.3【活动育人】:理解和掌握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组织和参与过相应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并能结合小学教育特点,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团活动和育人活动,将自身的经验转移到学生的教育活动设计当中。
7.【学会反思】
能够进行反思性探索,养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根据先进的小学教育理念和小学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了解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特点与优势,制定清晰的、具体的、适切的专业发展规划。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中,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形成具有反思意识的教育实践者主体意识。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具有指导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7.1【分析反思】:理解和掌握小学各学科教学活动的反思方法和技能,掌握并有所实践数据统计、分析和归纳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并有所实践从学生学习效果、课程教学评价以及学科标准达成等不同角度分析小学教学问题并有针对性进行改进提高。
7.2【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具备小学教育发展的全球视野,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
7.3【体验创新】:掌握对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教学相关课题开展研究的方法、途径并有所实践,对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相关技能有所实践,对自身开展科研以及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强烈的兴趣,具备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开展研究与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8.【沟通合作】
理解共同学习的专业成长价值,了解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有团队合作意识,愿意寻求合作、共享。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中理解学习共同体作用,具有组织、领导学习共同体的能力。具有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读懂学生的作品、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掌握与人交流沟通的技能与方法,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倾听、共情、表达等技能,与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等进行有效沟通。
8.1【交流能力】:充分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以及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愿意为团队付出,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协调和沟通,使自己有效融入团队,并能够领导团队持续提高。
8.2【合作能力】: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人际交往的方式与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开展交流。
8.3【合作体验】:知晓并理解团队合作技巧,能够主动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经历合作体验。
表1 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系矩阵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1 (教育信念 —职业道德) | 培养目标2 (职业能力—专业能力) | 培养目标3 (职业能力—社会责任) | 培养目标4 (职业成就—工作表现) | 培养目标5 (职业成就—职业发展) |
毕业要求1 | ● | ●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 ● |
说明:“●”表示强相关,“○”表示弱相关。
三、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学生至少修满163学分方可毕业,颁发毕业证书,未能毕业的则按结业处理。
(一)学制: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二)学分:最低修读163学分。
四、毕业与学位授予
本科生在校期间修读完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满足该专业毕业标准,准予毕业。达到《商丘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的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
六、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备注 |
C0630201 | 教育学原理 | 4 | 64 | 1 | |
C0630202 | 课程与教学论 | 3 | 48 | 2 | |
C0630208 | 小学教育专业导论 | 2 | 32 | 2 | |
C0630204 | 中外教育简史 | 2 | 32 | 3 | |
C0600206 | 教育心理学 | 3 | 48 | 3 | |
C0630211Z | 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 2 | 32 | 4 | |
C0630213a | 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 2 | 32 | 5 | |
C0630214 | 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 2 | 32 | 5 | |
C0630217 | 小学德育 | 2 | 32 | 6 | |
C0630220 | 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 | 2 | 32 | 6 |
上一篇:小学教育专业(专科)(师范)
下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师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