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坊·督导篇

研习坊·督导篇

研习坊·督导篇

研习坊·督导篇(三)关于构建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文化的心得与建议(校级督导专家程俊礼)

发布时间:2025-09-30作者:jcb

大学教学质量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追求卓越、持续改进的内在驱动力。它远不止于一套冰冷的评估指标和规章制度,而是一种弥漫在校园每个角落的共同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行为习惯。以下是我在督导工作中对此的一些心得与具体建议。

一、心得与感悟

1.质量文化是“内生型”的,而非“外塑型”的。

心得:真正的质量文化并非由教务处或评估办“制造”出来,强行施加给师生。它应该源于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的热爱与敬畏,源于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源于管理者对育人使命的深刻认同。当“上好每一堂课”、“对学生负责”成为内化于心的自觉行动时,质量文化才算真正扎根。

2.质量文化是“共同体”文化,而非“单向度”文化。

心得:教学质量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而是“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友”等多方互动的结果。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受体”,更是质量的“评价者”和“共建者”。管理者不仅是“监督者”,更是“服务者”和“支持者”。

3.质量文化是“发展型”文化,而非“问责型”文化。

心得:许多现行的教学评估体系带有一定的为了“应付检查”而准备材料,背离了改进教学的初衷。健康的质量文化应侧重于“发展”,即通过评估发现亮点与不足,为教师提供具体的、建设性的反馈和支持,帮助其成长。

4.质量文化是“常态化”文化,而非“运动式”文化。

心得:不能只在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关键节点来临前才突击重视教学质量。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长期工程,需要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和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二、具体建议与举措

基于以上心得,我粗浅的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理念层面:重塑共识,深入人心

1.顶层设计与宣传引导并重:学校领导层需将质量文化提升到战略高度,并通过各种渠道(开学典礼、教学工作会议、校园媒体)持续宣讲其重要性,让“质量至上”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追求。

2.重新定义“教学卓越”:不仅仅上好一堂课就是教学模范,要将教师专业技能、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以科研带动教学。要隆重表彰潜心教学的、具有科研能力的、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学方法创新的等多方面的教师标兵,提高教学工作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3.推广“教学学术”研究:鼓励教师将教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教学规律,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成果,并纳入职称评定体系。

(二)学生层面:激活主体,共建共享

1.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责任感:通过讲座、问卷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理性、负责任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明白其评价对改进教学、造福学弟学妹的重要意义。

2.拓宽学生参与渠道:建立常态化的学生信息员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邀请学生代表参与课程大纲修订、培养方案论证等环节,真正倾听“用户”的声音。

(三)环境层面: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1.打造教学交流空间:定期举办教学沙龙、工作坊、示范课等活动,为教师创造轻松、开放的非正式交流环境,促进教学智慧的碰撞与共享。

2.加强物质环境建设:改造升级教室,配备灵活多变的桌椅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开展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硬件支持。

总结而言,大学教学质量文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顶层设计的决心、管理服务的贴心、教师发展的用心和学生参与的真心。其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让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管理者乐于服务的良性生态,让卓越教学成为商丘学院最闪亮的名片。

(供稿: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审核: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编审:宋洁 签审:牛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