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

以质量文化建设为抓手,强化示范引领,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育人水平

发布时间:2024-11-20作者:jcb

       质量文化是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最持久的内生动力,培育富有办学内涵的质量文化,对于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培养行业产业一线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世界范围内看,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从强调外部质量保障走向内部质量保障,从强调资源要素投入转向强调学生发展,由此形成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从外部控制转向内部质量文化建设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也经历了从外部评估监督到内部质量保障,再转向质量文化建设的过程。“新时代高教40条”和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方案,不仅吹响了“加强大学质量文化建设”的进军号,还要求把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落到实处。要把大学质量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主管部门已经明确提出两条行动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和“五自质量文化”。要使行动准则有效落地,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追求质量、时时处处体现质量的文化氛围,以下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一是塑造师生质量意识共同体。学校质量文化的构建,关键在于凝练形成具有学校自身属性的质量精神层面的核心文化理念,并以此来引领带动全体师生质量意识共同体的形成。学校已经从办学历史、人才培养特质、学生就业等方面挖掘了质量精神内涵,形成了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秉持“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倡导“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勤勉治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这些都是六盘水师范学院的质量方针、质量理念,但是还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使质量意识深深根植在师生心中,引导师生自觉践行质量文化,将质量为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贯穿于工作和学习全过程。

  二是培育师生质量精神品格。学校已经建成了校史馆、“勤”字步梯、各类景观石、“中华魂”“科技之路”文化浮雕墙、《长征·七律》文化浮雕墙、印园、孔子像、王阳明像、朗读亭、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等一批批文化阵地,以及教职工之家、凉都工匠场、职工书屋,甚至各学院的实验中心(实验室)、文化廊道,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校园环境、一墙一物,它们都能体现质量文化的内涵,都是师生接受质量文化教育熏陶的重要阵地。同时要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时空转换的特征,分阶段、分地点打造质量文化传承载体,形成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例如,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过程中,以及教师下企业锻炼、开展技术服务、带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融入质量文化要素,让师生在岗位一线体验、感知、思考质量文化内涵,培养师生个体质量意识、质量行为,铸牢师生质量观念。

  三是增强师生质量行为获得感和满足感。应用型高校开展质量文化建设目的在于服务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对教师而言,要在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融入质量观,激发教师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对学生而言,学校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毕业生多方协作参与的质量文化育人成效评估机制,共同发力,确保育人质量有效保证。例如,通过走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调研了解毕业生工作实绩,查找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检视质量文化建设短板;通过毕业生回访等方式,倾听学生职场发展困惑,了解学生工作环境、成长空间的意见建议,进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将质量文化理念落到实处。

  四是满足师生质量文化滋养需求。学校实施“六个明湖”“三个两”以来,持续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文化品味显著提升。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学校要从建设宣传平台、构建宣传矩阵、打造宣传资源库等方面着手,丰富、改进、完善质量文化宣传手段和内容,以优质作品、走心宣传赢得师生对质量文化的认同。建设好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师生关注度高的质量文化宣传资源库,例如优秀校友事迹及师生业绩展播、学校文化阵地详解、学校发展成就展示等内容,激发师生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师生追求质量、崇尚质量的自觉性。

  五是唤醒师生质量行为的自觉动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自觉遵守制度规范,教学各环节有序进行,质量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常态监测、评教评学、质量信息分析与反馈、整改督查等工作;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三个方面分析研判在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落实,按照“运行—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螺旋闭环管理模式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信息(如下图),形成教师积极提升教学水平、学生乐学好学、管理者主动服务的自觉动力,营造人人追求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质量文化氛围。

                                       (供稿: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审核: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编审:宋洁  签审:牛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