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活动 - 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
 
农科类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日期:2008-06-19  发布人: 

【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第5

 摘要:按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学生创业能力的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构建了“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出了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对新形势下农科类院校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讨。

关键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研究,实践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不约而同地将着眼点放在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性人才上,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农科类院校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则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所谓“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创新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为前提,以形成创新创业品格和提高能力为目的,促使受教育者个性不断得到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培养体系。

    (一)完善培养方案,使“双创”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河南农业大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2004年,在进行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时,明确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精理论、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确定了“分段培养、模块组合、打通基础、因材施教、理实并重、三点支撑、四分双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志向自主选择课程模块,体现了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原则,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同时将学生科研训练、学术专题报告和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计算学分,鼓励学生及早参与教师科研等创新创业实践。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和创业教育模块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修课按照“三通一特”、“三同二优”的模式设置。“三通一特”即公共课全校打通,基础课按大类打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类群打通,专业课开出特色。“三同二优”即公共课全校各专业学时标准相同,基础课同一学科门类学时标准相同,专业基础课同一专业类群学时标准相同,专业课设置要优质精练,实践环节设置要优质合理。

    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每个专业要至少设立两个课程模块,即创新教育模块和创业教育模块。学生可以根据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选择某个模块,或自行进行组合,安排自己的学习。创新教育模块旨在强化基础理论教育,拓展和加深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创业教育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社会并敢于自我创业、快速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综合教育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两个模块的课程,组成新的课程模块,既有基础理论课程,又有实际应用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既为就业做好准备,又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

    在课程体系优化的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以研究为基础和先导,推动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变改。2005年以来,承担教育部教学研究课题1项,省级研究课题21项,学校立项105项。同时依托科技项目及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采取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比如体验式、互动式、讨论式、“典型案例”教学法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参与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创新管理模式,为“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要突出 以人为本,既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也是改革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2001年作为河南省试点,学校制订了弹性培养方案,实行以“学分绩”为核心的学籍管理制度,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同时实施辅修专业、双学位等管理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辅修专业、修读第二学位,拓宽知识面,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搭建有效平台。这种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学习和成才的自主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管理理念,为“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二、“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坚持开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活动,点燃创新思维火花

    1995年起,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校内或邀请校外专家、教授讲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特别是农业发展趋势,介绍农业科技动态,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点燃创新思维火花。1999年,学校出台校政1号文件《关于开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系列讲座的管理办法》,以制度化形式对这项活动进行了规范管理,确保了活动效果。

    (二)开辟“企业家课堂””,激发创新创业激情

    学校开辟“企业家课堂”,邀请成功的企业家走进学校,走上讲台,向学生介绍创业的过程、做法、经验、体会和教训,同时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讨论、辩论。企业家用现身说法打破学生思想上对创业的神秘感,打消学生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使学生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感受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大学生成才与择业的关系,体会企业家们创业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竞争意识,分享企业家们成功后的喜悦,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近年来,先后有大北农集团总裁邵根伙博士,湖南“唐人神”集团总裁周钖泽,河南宏展集团总裁林鹏,河南商都集团总裁吴涛,洛阳惠中集体总裁张许可,著名营销专家刘有法,法国大欧公司布拉特博士等企业界知名人士在“企业家课堂”举办讲座。

    (三)构建“创业团队”,提高创新创业素质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学校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具体生动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将课程内容学习与团队科技开发项目相结合,将专家教授、年轻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不同优势相结合,将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相结合,实施“创业团队”模式,把教授、科技开发项目、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捆绑在一起,开展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和“携手农合”项目,在烟草种植和加工、畜牧业生产和开发、农作物高产和稳产、新品种选育和推广、果蔬花卉及园林规划和设计、农业机械更新、新能源应用以及现代农业经济和贸易等领域为农民和市场搭建了畅通的桥梁。

    (四)实施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提高实验动手技能

    为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支持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实施了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该计划以开放实验室为平台,每个项目由23名学生组成,每位教师可指导12个项目。项目有专项经费资助,项目验收合格后,学生可获得1个创新学分,并颁发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证书》。2007-2008学年学校立项的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70项,274名学生参加了实验创新项目,开启了学校实验创新计划实施的帷幕。

    (五)实施“五个一”工程,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社会实践是高校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群众和实践学习,在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的重要形式,是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载体。学校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并结合学校特点,经过长期探索和尝试,构建了大学生 “五个一” 社会实践服务体系,即“一送”、“一挂”、“一台”、“一线”、“一网”。

    一送:指暑期大学生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人才效益。学校也因此连续17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一挂:指选派优秀大学生到郑州市郊区乡镇担任挂职科技副村长,该项活动已坚持10年,共选送大学生“村官”400多人。20063月,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学校又进一步拓展了“一挂”,启动了“‘三士’下乡做村官,服务建设新农村”活动,全校193名志愿者在校内专家的指导下在二七区、金水区、中原区、惠济区等4个区、12个乡、30个村建立起以专家作后盾、博士到乡、硕士到村、本科生到户的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

    一台:即我校青年志愿者与省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科技点播台。已经坚持12年义务服务,播放节目700多期,回复农民求助电话和书信达7万多人次,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的“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 荣誉称号。

    一线:与郑州市联合开办农业科技“110热线(63554110),被农民群众称为“致富金桥”。

    一网:即大学生青年志愿科技服务网站,为农村农民提供远程科技服务。

    (六)成立创业中心,积累创新创业实战经验

    学校于20026月正式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经过6年的建设和发展,先后有“金叶自控烘烤设备”、“新视尔生物工程”等多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经营项目入驻,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市场运作。自2006年以来,大学生创业中心经过发展,拓展成为面向全省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农业科技项目转让的中介服务和帮助在校大学生创业成才的服务性机构。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建立,在帮助大学生形成专业扎实、善于管理、熟悉市场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勇于探索、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创业精神,塑造大学生不畏困难、团结一致、相互协作的良好品质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曾在中心工作的张翰同学获得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河南省2004年获得此项奖励的唯一一位本科生。

 

三、“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成效

 

    (一)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校的特色

    2002的教学评估中,教育部专家一致认为“加强创业素质教育 培养农村创业人才”是河南农业大学的特色项目,该项目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又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二)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全校半数以上的学生参加了不同级别的“挑战杯”竞赛,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近6年来,在学校举办的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共创作各类科技作品1239件,其中14 件作品获国家二、三等奖或银、铜奖,学校连续6年被团中央授予“高校优秀组织奖”。

    (三)提高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

    招生生源状况连续多年稳步攀升,2007年创下历史新高,校本部第一志愿上线率文科为541%、理科382%,上线率均居全省高校前列。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2007年达到96.19%。毕业生被录用参加服务西部、服务贫困县、“三支一扶”工作和考取基层公务员等人数连续多年稳居全省高校第一。在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我校作为全国遴选的4所高校之一做了典型发言,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我校大学生创业中心、“五个一”工程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均做过相关报道,对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较大影响。

    (四)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受到了师生热烈欢迎,培养造就了年销售收入近3亿元的“中国百强种业”之一的奥瑞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庚辰博士,“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著名养猪大王秦英林,北京市农村党员文明标兵、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选育“北京黑猪”的白领丽人李艳荣,“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河南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陈银亮,在校生创业的典型薄伟汝、韩文松等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点击数: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