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引导新时代青年在社会课堂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聚焦于"非遗活态传承与青年文化自觉"的时代命题,通过青年视角挖掘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民族智慧,人文学院梁苑拾“遗”实践团以解码中原文化基因为切入点,于2025年7月8日走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氏木雕画"第三代传承人曹广军老师,开启以"触摸非遗脉搏,汇聚传承星火"为主题的实践调研活动。
“曹氏木雕画”历史悠久,是极具中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广军老师自小便受到木雕画艺术的熏陶中,对这门技艺有着深厚的情感与极高的造诣。在他的手中,木雕画不再仅仅是静态的艺术,更是鲜活的文化载体。曹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分享了自己从小在刨花与刻刀陪伴中成长的故事,以及如何将北方木雕的雄浑与南方工艺的精巧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为了将曹氏木雕发扬光大,他结合传统木工雕刻,学习了烙画的制作技巧。他起初尝试在木板上进行烙画创作,熟练后他以烙铁为笔,在宣纸上烙画。在曹广军老师的工作室,实践团成员零距离观摩其代表作《千里江山图》烙画长卷,作品以其独创的宣纸烙画技法,再现北宋青绿山水神韵。该作品曾历时近三个月精雕细琢,既是传统工艺的巅峰呈现,更彰显“将艺术创造力融入中华文明基因”的新时代文化使命,这门技艺的生命力正源于代代匠人的“守正创新”。
在访谈过程中,曹广军老师分享了其作品被博物馆收藏的深远意义:这不仅是艺术价值的认可,更彰显了非遗文化中手工制作的人文内涵——它承载着历史故事与民族精神,机器制品虽精确但无法替代其情感深度。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扶持非遗进社区等活动,非遗文化正迎来新机遇。针对年轻人学习技艺的热情,曹广军老师建议:一要坚定信心,以兴趣为起点;二需专注实践,初期可从复制经典入手,逐步创新出精品;三要放下功利心,通过推广让更多人了解非遗。他表示,这不仅是传承,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与激活。
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实践团不仅了解到木雕和烙画的历史渊源和技术特点,更被其背后所蕴含的工匠精神深深打动。人文学院将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不仅要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更要成为新一代传承人的引路人,非遗文化必将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商丘学院团委
编辑|路正延
校对|黄思雨
一审|程梦茹
二审|王庆慧
三审|陈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