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决策部署,切实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9月25日下午,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在3003会议室召开第九次集体备课会,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杜然主持,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会。
本次集体备课会深入聚焦“纪念抗战胜利,坚定民族信念”这一专题,采取“教授梳理重难点+教师授课+教授点评”模式进行。
首先,在重难点梳理阶段,宋平章教授运用“历史意义—时代价值—误区辨析”的三维框架,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强调通过档案、数据及亲历者口述的“三证合一”方式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杜然老师建议采用“动态时间轴+抗战地图”的方式,立体化地呈现14年抗战历程,以帮助学生构建抗战时空坐标体系。
紧接着,在青年教师授课阶段,李一鸣、张梦瑾、姜晶晶、王静、康圆圆、宋歌等老师依次进行了授课展示。李一鸣老师融入商丘学院23届毕业生参加今年九三阅兵式受阅方队的鲜活案例,张梦瑾老师巧妙设计了关键节点抢答环节,姜晶晶老师则插播了《青年抗战故事》微视频,通过1分钟的短片将“大历史”转化为“身边事”。
随后,在教授点评阶段,马永国教授结合OBE教育理念指出,本专题需深入剖析“十四年抗战的历史逻辑”“抗日战争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力的时代价值”以及“抗战精神在复兴进程中的坐标意义”这三大核心要点。同时,他列举了学生最易混淆的八个误区,包括“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混用”“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作用的对立论”等,并建议采用“史料+数据+故事”的三维证据链进行逐一解析,对整个教学内容实施了优化。
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团队对全部课件进行了逐页审阅,统一了模板、字体及资料标注规范;针对不同专业的学情特点,适度改变了部分教学案例,并新增了“抢答+微视频+情景对话”三类互动环节,以确保课程内容充实且听课过程不乏味。
此次备课会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借助“微互动”激发“大情怀”,进而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的“双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供稿:康圆圆 审核:张慧
编审:郭莹 签审:郭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