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质量,9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在创新创业大楼3017会议室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以“聚焦理论深度、创新教学方法”为核心,通过专题研讨、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等环节,为新学期思政课建设注入新动能。
分组研磨显特色,理论阐释求突破
本次备课会覆盖课程第三专题所有内容。第一组刘婷婷老师聚焦“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以“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为切入点,结合中国脱贫攻坚等现实案例,通过课堂辩论、多媒体资源整合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唯物史观。第二组楚晓夏老师针对“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以“萝卜快跑”智能驾驶争议、青蒿素研发历程为案例,解析真理检验标准的实践逻辑,破解“有用即真理”等认知误区。第三组张慧老师围绕“社会发展基本矛盾”,通过名词解释,贴合社会的整体逻辑视角,代入改革开放至今的生活变化,细致解释生产力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多维互动促提升,专家点评明方向
在教学展示环节中,教师们创新运用情景模拟、跨学科案例等教学方法。在“社会发展矛盾”专题教学中引入了“大学生活近年变化”分析,将抽象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教研室高职称教师全程参与点评,指出“案例选择需兼顾时代性与典型性”“课堂互动需增强学生主体性”等改进方向。杨得坡教授强调:“思政课要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需将党史中的理论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如用改革开放史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让原理课堂更具历史厚重感。”
以评促建强根基,常态研讨谋长效
此次备课是教研室应对新学期思政课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刘婷婷老师表示,通过集体备课凝聚了教学智慧,解决了“理论难点阐释不透”“学生兴趣激发不足”等共性问题。下一步,教研室将围绕“AI技术赋能思政教学”“思政内容逻辑梳理”等主题深化改革,着力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课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供稿:魏春鸽 审核:张慧
编审:郭莹 签审:郭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