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 他山之石

母亲节话廉洁

发布时间:2020-05-09


自古以来,不少能人贤士的“母亲”都与廉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古代清廉之士在其成长过程中无不得到长辈尤其是母亲的教诲。以下几则古人母教子廉的故事,现在仍能给人以启发和借鉴。

李母量禀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罪,众御史皆面有愧色。

陶母退鱼

陶母,乃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东晋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陶侃在赴任之际,湛氏一再嘱咐和教育陶侃要尽心恤民,廉洁奉公,清清白白做人。上任后,孝顺的陶侃常念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有一次,下属出差,就托其顺便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拿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罢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清廉,始终如一。

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任齐国宰相,兢兢业业,办事公正。一次,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田稷收下后将它原封不动献给了母亲。田母一见顿时面露怒容:“你为相三年,俸禄从没有这么多,难道是掠取民财、收受贿赂得来的?”田稷低下了头,以实情相告。田母严肃地说:“我听说士人严于修己、洁身自爱,不取苟得之物;坦荡磊落,不做诈伪之事。不义之事不存于心,不仁之财不入于家。你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就应处处作出表率。而你却接受下属的贿赂,这是上欺瞒国君,下有负于百姓,实在让我痛心啊!”田稷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又主动到朝廷坦陈过错,请求罢相。齐宣王听后,对田母的道德风范称赞不已,对群臣说:“有贤母必有良臣!相母之贤如此,何愁我齐国吏治不清。赦免相国无罪。”田稷更加严以自律,后来成为齐国一代贤相。

廉洁是对母亲最美的感恩,最好的孝顺。没有廉,就谈不上真的“孝”。守好廉洁,不触底线、不越红线,莫让母亲“家有官,心难安”,才是对家庭尽责,对母亲尽孝。(王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