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测

质量监测

质量监测

王国胜教授谈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2-04-19作者:jcb

编者按  这是王国胜教授在2010年5月5日教学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曾发表在教促办第6期《工作简报》上。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把它剪下来贴在自己的备课薄上,经常对照王教授“每节课要有一个主线”的讲课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很有成效。今日重新发表,旨在给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供各分院在教研活动中参考。

 

 王国胜教授谈课堂教学

 

    我就这段时间的听课情况,作为来商丘学院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和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我深刻地体会到我院全体教师教学工作异常勤奋,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深夜十一、二点办公室、宿舍的灯还亮着,教师们在伏案备课。办公桌上一摞一摞的作业等待批改。我院教师普遍具有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优秀教师,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针对教学方面我谈几点看法。

第一,说说备课。教案不等于讲稿。对于讲授的每节课要有一个主线,就像画一棵树,要先把树的主干画出来。即在脑海里应该清楚:要教哪些知识,教到什么程度?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要联系哪些实际问题?即课前要认真准备好条理、提纲式的“腹稿”,课堂上才能尽情发挥,上一节漂亮的课。

第二,课堂教学要讲究艺术性。所谓艺术性就要把你想表达的知识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讲出来,艺术性要做到深入浅出,即把抽象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艺术性就是讲一些实例,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清楚了,讲正确了,艺术性就一半了。

第三,难点问题讲得要有层次感。华老(指华罗庚)有一句格言:“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一个字—‘退’,大踏步的退,退到最原始的地方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对于一个定理,从这个定理的的结论出发,要想让这个定理成立,需要满足分析什么条件,这个条件有没有?这个条件若没有,再按已知条件再往上找……比如一个人得了感冒去看病,作为医生你应该考虑一下:是病人自身的免疫问题,还是外来流感所致?是普通感冒,还是H1N1?找到了病因,治疗方案也就有了。

第四,要有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有讨论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问题教学等教学方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国内外还没有确定哪种模式是适合学生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学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教师的水平和学生接受问题的能力。对接受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无论老师用什么方法,学生都能学会,有的学生还不满足课本知识,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接受问题的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则相反,并且有的学生厌学、自卑、沮丧,即使老师很下功夫,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对后者,教师需要慎重选取教学方法,比如,这些学生对条理清楚、概括性强的讲授,加上及时辅导较适应。因此,教师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

第五,中学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于高等教育。比如,一问一答的方式并不适合大学教育。目前,咱校个别教师有这个问题,要注意改进。

第六,多媒体教学直观、信息量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利用的很好,效果明显。但有的教师是书本搬家,传统黑板变成电子黑板,造成“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不好现象。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七  ,教学风格问题。教师的教学风格不拘一格,因人而异。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具备三个条件,清晰条理的思维能力,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我把商丘学院老师的教学风格分为两派。一种叫“地派”,注重概念和基础理论,教学严谨,钉是钉、铆是铆,句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黑板上,注重对学生智力、推理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叫“天派”,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吸引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以上两种都是好的教学风格,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性格,逐渐形成适合自身的一套教学风格,但这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刻意追求的。

     我相信,每位教师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在课堂上洋洋洒洒、游刃有余,从而上好每一门课、每一节课。

                                        (供稿: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审核: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中心 编审:宋洁 签审:牛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