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对象
我校在籍留学生或持有合法护照的国外学生。
二、培养目标
基础语言目标:帮助零起点或初级水平学生快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通过HSK4级及以上考试,满足日常生活和基本学习需求。
学术语言目标:培养中高级水平学生掌握学术汉语技能,包括学术阅读、论文写作、课堂听讲与笔记、学术报告与演示等,能够顺利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及学术研究。
跨文化能力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与适应能力,促进其有效融入校园环境与中国社会,减少文化冲突。
综合支持目标:为学生提供持续、个性化的语言支持,建立自信,成为成功、快乐的学习者,提升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三、培养模式与学制
1.语言能力提升培训班
学时安排:1学年(2学期),每学期16周,每周22课时。
教学重点:汉语综合能力提升、中国文化认知、学术基础强化。
结业标准:完成规定课程,成绩合格,HSK达到四级或五级水平。
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语言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学期课程设置
培训班以语言强化和文化适应为核心,本学期课程设置分为核心语言课程、学术准备课程、文化体验与实践三大模块。
1.核心语言课程
此模块旨在全方位、高强度地提升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课程根据学生入学汉语水平测试成绩进行分级分班教学。
课程名称 | 主要内容 | 学时/周 |
综合汉语 | 系统学习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进行听、说、读、写综合技能训练。教材选用《发展汉语》或《博雅汉语》等经典系列。 | 6 |
汉语听力 | 围绕日常及学术场景进行专项听力训练,包括听辨音义、抓取关键词、理解大意、记笔记等。 | 2 |
汉语口语 | 以主题式教学为主,进行情景对话、话题讨论、辩论、演讲等口语表达训练。 | 2 |
汉语阅读 | 训练阅读技巧(略读、查读、精读),阅读题材从日常生活逐步过渡到社科、科技短文。 | 2 |
汉语写作 | 从造句、段落写作过渡到篇章写作,学习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及小型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 2 |
HSK考前辅导 | 针对HSK4级/5级考试大纲,进行专项题型技巧训练和全真模拟测试。 | 2 |
2.学术准备课程
此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到专业学习,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目标专业方向挂钩,采用中文授课。
课程名称 | 主要内容 | 学时/周 |
专业汉语 | 分大类(如工科、文科、艺术)讲授专业基础词汇、术语及文献句式特点。 | 2 |
学术技能与 实践 | 介绍中国大学的学习方法、学术规范;教授如何做笔记、做演示、写摘要、查资料、避免出现学术不端。 | 2 |
人文社科基础(选修) | 为选择经管、文学、教育等专业的学生介绍中国经济、管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 2 |
3.文化体验与实践
此模块通过课程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情况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文化融入和语言实践。
课程/活动名称 | 主要内容与形式 | 备注 |
中国文化概论 | 系统介绍中国历史、地理、哲学、艺术、节日、习俗等。 |
|
语言实践课 |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市场调查、城市探索、场馆参观(博物馆、企业等)等任务型活动。 |
|
中外学生语言伙伴计划 | 为每位国际学生选派1-2名语言学习志愿者,进行定期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 |
|
文化讲座与工作坊 | 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书法、国画、太极拳、中国戏曲、中华美食等体验式工作坊。 |
|
节日庆祝活动 | 共同庆祝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组织联欢会、包饺子、做月饼等活动。 |
|
(二)语言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二学期需完成以下规定课程
课程名称 | 主要内容 | 学时/周 |
汉语与中国文化 | 高级汉语、中国文学选读、中国文化专题等 | 8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按国家规定开设,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以适应国际学生 | 4 |
公共外语 | 英语或其他语种,提升多语言能力 | 4 |
信息技术 | 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据处理等 | 4 |
体育与健康 | 太极拳、羽毛球、篮球等体育项目 | 2 |
五、质量保障与评估
1.制度保障
学业导师制:配备二名专职辅导员或专业教师作为学业导师,提供选课指导、学习咨询和心理疏导。
分级动态调整机制:学期中根据学习进度和测试成绩,可在不同级别的班级间进行动态调整,实现个性化培养。
2.教学评估
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学督导听课等多维度教学质量监控。
定期对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与优化。
3.学生考核
采用随堂小测、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综合评定成绩。
4.反馈机制
设立国际学生意见箱、定期座谈会,及时收集并回应学生诉求。
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持续改进培养方案。
5.其他事宜由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协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