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关于孙路茜的教学能力提升帮扶总结

编辑: 时间:2025-07-09

2024年8月起,我有幸承担学校“老带新”帮扶工作,协助新入职教师更快适应教学岗位,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我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学年我所帮扶的对象为孙路茜老师,她所从事的专业方向为音乐心理学,主讲课程为《教育心理学》和《戏曲鉴赏》。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我深知刚步入讲台的新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内容把握、教学方法运用方面,常常面临许多挑战。基于这一点,我始终把帮扶工作视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认真倾听、积极引导,帮助新教师走好教学第一步,力求将“传帮带”落实到实处。

一、基本情况回顾

孙路茜老师于2024年下半年正式入职。入职初期,我通过与她的多次交流了解到,她虽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素养,但教学经验尚浅,面对真实课堂略显紧张,特别是在课程组织和内容呈现方面略显拘谨。

她所任教的两门课程《教育心理学》和《戏曲鉴赏》,一个偏理论、一个偏欣赏与感知,对教学方式的要求差异较大。因此,在帮扶过程中,我根据课程性质,制定了分层次、分阶段的指导策略,既注重基础教学技能的传授,也鼓励她在教学中融入专业特色和个性表达。

二、帮扶工作内容与实施过程

(一)教学理念与教师定位引导

在帮扶之初,我特别强调了高校教师的“双重角色”:既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也应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我建议孙路茜老师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法》《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增强职业意识,并通过观看名师公开课、参加校内外教学观摩,不断拓展视野。

我还鼓励她在首次授课时做好自我介绍,向学生说明自己的学历背景、专业成长背景等,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初步信任,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二)教案撰写与教学设计指导

针对她最初教学中的问题,我深入分析了她的教案设计和授课逻辑,对此我提出四点建议:

1.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多为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普遍更偏感性,对抽象理论课程的接受度有限。教学中可结合具体案例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场景展开,比如在讲授“学习动机”章节时,引入舞台表演前的心理调节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

2.合理控制教学节奏:我建议她采用“重点讲解+适度拓展”的策略,不搞满堂灌,将时间分配在关键概念的剖析、互动讨论和课堂回顾上,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吸收程度。

3.专业结合度不足的问题:在帮扶过程中,我也发现该教师在教学内容与自身专业背景的融合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她的专业为音乐心理学,这是一个极具交叉学科优势的领域。为此我鼓励她梳理自身研究所长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并逐步建立以音乐心理学为基底的教学风格,这既有助于提升教学的学术内涵,也能强化她在师生中的专业辨识度。

4. 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在帮扶过程中,我多次强调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新教师在刚踏上讲台时,往往更关注“怎么讲”,而忽视了课后的“回头看”,及时总结有效经验,识别存在的问题。

(三)听课评课与反馈交流

初期课堂存在的典型问题包括:板书结构不清晰、学生互动少、专业结合度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在听课后都会进行面对面反馈,并鼓励她课后自我反思与整理。她对此非常重视,每次调整后的课堂在表达逻辑、学生的互动、案例运用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进。

三、个性化支持与专项提升

针对她所任教学科的特点,我在实际听课和反馈中给予了定向指导,帮助她更好地将专业所长融入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一)《教育心理学》课程:

我鼓励她立足于音乐心理学专业优势,将原本抽象、理论性强的知识内容转化为更具象的教学材料。比如在讲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时,可通过学生学习乐器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变化来佐证理论;在阐述“桑代克的试误学习”时,则可联系音乐演奏中反复练习和错误修正的经验,使学生从专业视角更易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关联度和趣味性,也突出了她“术业有专攻”的独特教学风格。

(二)《戏曲鉴赏》课程:

我建议她在授课过程中,合理运用音视频素材的同时,加强戏曲人物心理分析与表演动机解读,帮助学生建立“欣赏-理解-共鸣”的教学路径。此外,我还特别指出,在欣赏类课程中,板书的规范性和结构性不容忽视。虽然课程以视听为主,但适当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课程脉络、记忆核心要点,提升课程条理性。

四、成效与反思

经过一学期的帮扶与互动,我欣喜地看到孙路茜老师的课堂已经有了显著提升:

教学语言更自然、表达更流畅;

课堂结构更清晰,重难点突出;

学生反馈明显改善,课堂参与度提升;

具备初步独立备课与教学设计能力。

下一步仍需进一步提升课堂调控能力,此外,在教学反思和自我提升的主动性方面,也应持续强化,逐步从“模仿型教师”过渡为“创造型教师”。

作为老教师,我将继续秉持“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不局限于规定的听课任务,而是随时关注新教师的成长状态,持续给予支持与指导。教育是一项接力事业,教学帮扶更是一份信任与责任的传递。我愿继续承担好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桥梁,也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帮 扶 人:于亚丽

被帮扶人:孙路茜

2025年6月28日

 

(编审:李丹,签审:崔颖)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商丘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北海东路66号 邮编:4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