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艺术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名教授,我始终认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动力。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课程质量的稳定与提升。2024-2025 学年,我承担了对新入职教师张婉莹的教学能力帮扶工作,聚焦《新媒体运营》课程教学能力提升。经过近一年的系统帮扶,张婉莹老师在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指导、技能掌握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现将本次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准识需:立足新教师成长痛点,锚定帮扶方向
帮扶工作的前提是 “找准问题”。在接到帮扶任务后,我并未急于制定计划,而是通过 “三维诊断法” 全面梳理张婉莹老师的教学短板,为后续帮扶找准靶心。
一是课堂观察识短板。通过连续 3 次随堂听课,我发现张老师虽有扎实的播音主持专业功底,但在《新媒体运营》课程中存在明显的 “专业迁移不畅” 问题:课堂上多聚焦 “内容创作” 环节,对平台运营逻辑、数据分析等模块一带而过;案例讲解多来自传统媒体,对抖音 “算法推荐”“小红书标签逻辑” 等新媒体特性解读模糊。
二是深度访谈挖根源。在 3 次一对一访谈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张老师作为新入职教师,面临三重困境:其一,课程体系认知碎片化 —— 她能熟练讲解 “文案撰写”,却不清楚 “文案如何适配不同平台算法”;其二,实践指导经验空白 —— 学生提出 “账号粉丝增长停滞”“直播留存率低” 等问题时,她常因缺乏实战经验而难以给出具体解决方案;其三,跨专业融合无思路 —— 不知道如何将 “播音主持的镜头感”“声音表现力” 转化为新媒体运营的竞争力。
三是教学材料析不足。通过审阅她的教案与课件,我发现其课程大纲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 倾向:16 周课程中,实践环节仅占 3 周,且多为模拟训练;数据分析工具的教学仅列举名称,未涉及具体操作步骤。
基于以上诊断,我明确了帮扶的核心方向:不仅要帮她 “补新媒体运营的课”,更要帮她 “建播音专业与新媒体的桥”,最终形成兼具行业实用性与专业特色的教学能力。
二、多维施策:构建系统化帮扶体系,破解教学难题
针对张婉莹老师的成长需求,我设计了 “靶向式” 帮扶方案,通过 “理论筑基 — 实践赋能 — 资源支撑 — 融合创新” 四维联动,逐步破解其教学瓶颈。
(一)以 “课程重构” 为核心,夯实教学根基
《新媒体运营》课程的系统性是张老师的首要短板。为此,我采取 “拆解 — 重组 — 内化” 三步法,帮助她搭建课程框架
我们将课程拆解为 “平台认知—用户增长—数据分析—综合实践”6 大模块,明确每个模块的核心目标(如 “平台认知”掌握 5 大主流平台的算法差异)、关键知识点(如抖音 “完播率” 对流量的影响机制)及实践载体(如为每个平台设计“账号冷启动” 任务)。
结合播音主持专业特点,我们对模块顺序与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将 “内容运营” 提前至第二模块,重点融入“声音内容创作”(播客制作、口播文案);在 “商业化变现”中增加 “直播带货主持技巧”子模块,衔接她的专业优势。
(二)以 “实践赋能” 为重点,提升指导能力
新媒体运营的 “实战性” 是张老师的薄弱环节。我从 “工具操作 — 项目指导 — 复盘反思” 三个层面,开展 “手把手” 培训。
工具操作培训:针对她对平台后台与数据分析工具不熟悉的问题,我们制定了 “每周一工具” 计划。我带她实际操作抖音创作者后台,演示 “DOU + 投放” 的步骤:从 “定向人群设置” 到 “投放时长选择”,再到 “数据回传解读”,每个环节都让她亲手操作并记录易错点(如 “标签选择过泛会导致流量不精准”)。对于飞瓜数据、新榜等专业工具,我通过 “案例拆解 + 竞品分析” 的方式教学 —— 以 “播音专业学生账号” 为例,带她分析 “粉丝增长曲线与内容类型的关联”“评论热词反映的用户需求”,让她理解工具如何服务于教学。
三、成效显现:见证教学能力跃升,凸显帮扶价值
经过系统帮扶,张婉莹老师的教学能力实现了从 “生涩” 到 “成熟” 的跨越,其《新媒体运营》课程也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工具与平台运用从 “生疏” 到 “熟练”。她已能熟练操作 5 大主流平台后台,并用飞瓜数据、微信后台数据等工具分析案例。在近期的公开课上,她演示 “通过抖音后台‘粉丝画像’调整内容风格” 的过程,逻辑清晰、操作流畅,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专业融合从 “迷茫” 到 “清晰”。她的课堂中,“播音特色” 已成为常态:口播视频作业要求标注 “停连重音设计思路”;直播实践课会专门训练 “主持式互动话术”;期末汇报中,学生需展示 “如何用专业技能解决运营难题”。这种特色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 “专业优势带来的竞争力”。
四、经验沉淀:提炼新教师培养规律,助力长效发展
本次帮扶不仅让张婉莹老师实现了成长,也让我对新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总结出几点经验:
专业融合是特色。新教师往往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帮扶不应是 “否定过去”,而应是 “激活优势”。引导他们找到 “原有专业与新教课程的结合点”,既能降低教学难度,又能形成差异化教学特色。
资源共享是助力。优质教学资源能缩短新教师的成长周期,但资源不是 “直接给予”,而是 “引导共建”。让新教师参与案例库、工具包的建设过程,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资源。
五、未来展望:持续深耕帮扶路径,共促专业建设
本次帮扶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未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建立 “朋辈学习共同体”。将张婉莹老师的成长经验分享给其他新教师,组织跨课程、跨年级的教学研讨,形成 “老带新、新促老” 的良性循环。二是完善 “专业融合案例库”。继续收集播音主持专业与新媒体运营结合的优秀案例,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更多教师提供参考。三是探索 “行业实践对接” 机制。联系新媒体行业企业,为新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项目中深化认知,反哺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深知 “教学相长”的道理。在帮扶张婉莹老师的过程中,我也对 “新媒体时代播音专业的教学创新”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未来,我将继续以 “传帮带” 为己任,与青年教师共同成长,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帮扶之路,既是传承,也是共进。看着青年教师从 “迷茫” 到 “笃定”,从 “模仿” 到 “创新”,便是这份工作最珍贵的意义。
帮 扶 人:石兰荣
被帮扶人:张婉莹
2025年6月23日
(编审:李丹,签审: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