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传媒学院关于王婉婷的教学能力提升帮扶总结

编辑: 时间:2025-07-09

一、帮扶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王莞婷,女,26岁,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主修专业为钢琴,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演奏能力。目前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专职教师,任教学科为《音乐鉴赏》和《钢琴艺术》课程。

二、 帮扶过程与重点聚焦

本次帮扶原则上坚持“以课堂为本,以学生受益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常态听课评课、深度课后研讨、个性化教案打磨、关键教学环节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紧密围绕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暴露的痛点与成长需求,重点聚焦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指导:

三、 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成效

通过对《音乐鉴赏》与《钢琴艺术》两门课程的多次跟踪观察与深度研讨,新教师在教学能力各维度呈现出显著进步,同时也存在需持续深化之处:

(一)教学设计能力

显著进步:王老师已能初步把握两门课程的核心目标。《音乐鉴赏》课中,能开始尝试将作品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解读(如讲解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时,能联系法国大革命背景);《钢琴艺术》课中,能明确区分不同阶段(如巴洛克、古典)作品的技术要点与风格要求。教学目标表述逐渐清晰,教学环节设计意识增强,如鉴赏课中初步设计了“初步聆听-要素聚焦-深度分析-文化联系”的流程框架;钢琴课尝试融入“要点示范-学生练习-针对性指导-小结提升”的基本模式。

待深化方向:教学设计的深度与创新性有待加强。在《音乐鉴赏》中,对作品深层意蕴(如情感哲思、社会意义)的开掘尚显不足,活动设计有时略显单一(过度依赖聆听+讲解);在《钢琴艺术》中,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技术基础、理解能力、音乐表现力)的分层教学设计能力仍需提升。教学评价的设计(尤其是过程性评价)较为薄弱,评价标准不够清晰具体。

(二)语言表达能力

显著进步:语言表述的清晰度、准确性有较大提升,基本能避免模糊不清或过于学术化的表达。在描述音乐时,开始运用更丰富的词汇(如用“绵长悠扬”形容旋律线条,用“紧张尖锐”描述和声色彩),增强了形象感。课堂指令基本明确。

待深化方向:语言的精炼度与感染力仍需锤炼。讲解有时略显冗长或重复,影响课堂节奏。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表达音乐情感方面,语言的感染力与启发性尚可更进一步。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肖邦夜曲中的诗意与忧郁时,语言的渲染力可再加强。。

(三)逻辑思维能力

显著进步:课堂结构的逻辑性有所改善,基本能按照预设环节推进教学。在分析单一音乐作品(如《音乐鉴赏》中分析一首交响乐的主题发展)或讲解一项钢琴技术要点(如《钢琴艺术》中讲解音阶跑动的均匀性)时,能展现一定的条理性。

待深化方向:整体课堂逻辑架构的缜密度与内在关联性需强化。知识点、作品之间的过渡有时稍显生硬,缺乏自然的“音乐逻辑”或“认知逻辑”串联。在《音乐鉴赏》中,从形式分析(如曲式、配器)到情感体验、文化理解的推演逻辑有时不够清晰有力;在《钢琴艺术》中,将技术要点(如触键方法)与音乐表现(如音色追求、乐句处理)紧密结合的逻辑链条需更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对复杂作品或概念的多角度、结构化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四)教学实施能力

显著进步:教态渐趋沉稳自然,对多媒体设备(音频、视频、课件)的运用较为熟练。在《钢琴艺术》个别课中,能进行必要的演奏示范。课堂管理基本有序,能关注学生反应。

待深化方向:课堂节奏的精准把控是难点,有时前松后紧或环节时间分配不均。师生互动的深度与广度不足,尤其在《音乐鉴赏》大班课上,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分享感受的策略需丰富(如引入小组合作、简短书面反馈等)。对学生回答或演奏表现的即时反馈,针对性、建设性有待加强(常停留于“不错”、“很好”,缺乏具体改进建议)。应对课堂突发状况(如设备故障、学生提问超出预设)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需在实践中磨砺。在《钢琴艺术》课中,如何更高效、更具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平衡个体与整体需求,是重要课题。

四、帮扶措施与关键突破点

(一)“基于真实课堂”的精细化教案打磨:

选取典型课题,与新教师共同进行深度备课。重点突破: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可测量化;教学重难点的精确提炼与突破策略设计(如:针对“理解复调声部独立性与交融性”的难点,设计分声部聆听、模仿、对比演奏等活动);教学环节逻辑链的严密构建与时间预估;多元化、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嵌入(如鉴赏课中使用简短反思问卷、钢琴课录制片段前后对比)。这样新教师教案的规范性与内在逻辑性显著增强,对“教什么”、“为何教”、“如何评”有了更清晰认识,教学活动设计目的性更强。

(二)“聚焦表达与逻辑”的复盘与微格训练:

课后及时复盘,针对课堂录音、录像,逐段分析语言表达的精准度、冗余点、感染力缺失处;梳理课堂逻辑链条的断点或薄弱环节。进行“微格教学”演练,重点训练:核心概念的精炼讲解(如用一句话概括奏鸣曲式原则);富有画面感的音乐描述;设计具有逻辑递进性的系列提问;不同教学环节间自然流畅的过渡语设计。由此,新教师会对自身语言习惯和逻辑短板有了更敏锐觉察,课堂语言更精炼,过渡更自然,提问更具引导性,逻辑主线更清晰。

(三)“情境模拟”提升课堂驾驭与应变力:

模拟真实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情境:如学生提出冷门问题、对某类音乐表现出明显排斥、练习陷入瓶颈情绪低落、多媒体突然故障等。引导新教师思考并演练多种应对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调整和资源利用(如故障时转为无课件深度讨论或现场即兴示范)。通过这种方式,新教师在面对突发状况的紧张感会降低,初步具备快速调整预案的意识,更注重观察学生状态并即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差异化教学”在钢琴课中的实践指导:

指导新教师在集体课或小组课中实施简易有效的分层:为不同基础学生设定阶梯性目标;设计弹性练习内容(如同一作品提供简化版与装饰音版);探索同伴互助模式(如基础较好者指导初学者片段);建立个性化技术、音乐问题清单与跟踪记录。新教师开始关注并尝试回应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指导更具针对性,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弱者获得感和进步更明显。

五、总结

本次帮扶见证了新教师在音乐教学之路上的快速成长与显著蜕变。从最初的略显生涩到如今的渐入佳境,其在教学设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课堂驾驭等核心教学能力上的进步清晰可见。帮扶工作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眼前的困惑,更在于点燃了持续精进的热情,指明了未来发展的航向。教学能力的臻于完善,是每一位优秀教师的终身课题。音乐教育的魅力,正在于其深厚积淀与永恒创新的统一。望新教师永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教学的敬畏,在未来的教学中持续深耕,不断超越,将艺术的种子播撒进更多年轻心灵,最终成长为一名兼具深厚学养、精湛技艺与卓越教学智慧的音乐教育者。

帮扶人:马子竣

被帮扶人:王菀婷

2025年6月27日

                                                                                                              

(编审:李丹,签审:崔颖)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商丘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北海东路66号 邮编:4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