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30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党委宣传部字体:


第一作者:余秋慧,女,1994年生于河南睢县,学士,现任商丘学院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实验员,专注实验室安全管理与研究,目前已发表论文2篇,主持及参与市厅级课题3项。

 

第二作者:刘慧聪现任商丘学院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实验员

 

  要: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路径。通过分析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等十大路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体系,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全育人;育人路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新时代青年的重任。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

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探讨如何将其融入高校育人工作中。特别是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道德论述等,是提升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活动、融入思政课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国外,虽然没有直接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研究,但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等领域,也有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探讨。例如,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在公民教育中强调道德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重要性欧美国家也在探索如何通过教育培养积极参与的公民及对国家的认同感。

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脱节,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旨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以提升高校文化育人质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径

(一)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开设通识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导读”等,系统介绍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通识课程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涵盖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和时代价值。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医专业融入“黄帝内经”思想,建筑专业融入传统建筑文化等,将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专业课程应注重挖掘本专业领域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开设“地方戏曲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特色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增强文化认同感。特色课程应注重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内建设传统文化长廊、雕塑、碑刻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景观应注重设计的美观性和文化内涵,通过建筑、雕塑、园林等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节、经典诵读比赛、书法绘画展览等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活动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如“国学大讲堂”、“传统文化工作坊”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文化品牌应注重活动的持续性和影响力,通过定期举办品牌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实地感受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社会实践活动应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如非遗传承、文化宣讲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志愿服务活动应注重公益性和社会性,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支持学生成立传统文化类社团,如国学社、汉服社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生社团应注重自主性和创新性,通过学生自主管理和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四)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

建设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传统文化知识、活动信息等,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网络平台应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及时性,通过发布传统文化知识、活动信息等,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开发传统文化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网络课程应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互动性,通过开发慕课、微课等网络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利用短视频、动画等新媒体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增强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传播形式应注重创新性和趣味性,通过短视频、动画等新媒体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增强传播的吸引力。

(五)加强传统文化研究

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课题应注重前沿性和创新性,通过设立专项课题,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定期举办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学术会议应注重学术性和交流性,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

将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文化产品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转化应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通过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文化产品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六)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管理

制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制度,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管理制度应注重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确保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传统文化教师,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师资队伍应注重专业性和稳定性,通过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传统文化教师,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在学校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将传统文化名言警句融入校训、校规等,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管理氛围应注重文化性和教育性,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服务

开设传统文化咨询服务,为学生解答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学习指导。咨询服务应注重及时性和针对性,通过开设咨询服务,为学生解答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学习指导。

提供传统文化体验服务,如茶艺、书法、剪纸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服务应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通过提供茶艺、书法、剪纸等体验服务,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

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辅导应注重文化性和教育性,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八)发挥党团组织作用

党团组织要积极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主题教育活动应注重教育性和引导性,通过开展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党员要带头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党员作用应注重示范性和引领性,通过党员带头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教育。

党团组织要积极与校外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外交流应注重合作性和共赢性,通过加强与校外文化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九)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

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收藏和展示传统文化典籍、文物等,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文化场馆应注重功能性和教育性,通过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

在校园内建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雕塑、园林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化景观应注重美观性和文化性,通过建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雕塑、园林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设计,如将传统文化图案融入校园标识、装饰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校园环境应注重文化性和教育性,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设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文化素养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学习。评价体系应注重全面性和科学性,通过将传统文化素养纳入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学习。

采用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评价方式应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通过采用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注重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过程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过程评价应注重及时性和针对性,通过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高校应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传统文化融入"三全育人"的各项工作。明确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时间节点和保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大经费投入和资源保障

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基金,用于支持课程建设、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建设传统文化体验馆、文化长廊等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与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合作,共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一批在传统文化领域有造诣的高水平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

(四)建立评估反馈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教师,并应用于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等十大路径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李红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实践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5,(03):61-63.

[2]陈寒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创新路径建构[J].作家天地,2025,(02):160-162.

[3]陈明,贾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3):84-87.

[4]赵鲁华,孙慧,苏春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14):79-82.

[5]赵丽,张涛.三全育人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甘肃教育研究,2024,(0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