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包昕悦(1995.01-- )女,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和网络育人。
第二作者:杨春鹏(1996.03-- )男,大学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和新闻传播。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指数级发展重构了高校育人生态。本文基于教育部"十大育人"体系框架,通过实证调研30所"双一流"高校新媒体矩阵(数据来源:2023年高校新媒体发展白皮书),发现当前网络育人存在平台建设同质化(87%高校公众号日活不足1万)、内容传播低效化(思政类推文打开率平均12.3%)、舆情引导被动化三大痛点。提出构建"平台-内容-机制-文化"四维协同的创新模型,通过IP化运营策略、场景化内容生产、双师型队伍建设等具体路径,为破解"算法茧房"对主流价值的消解提供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新媒体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育人;十大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网络育人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一)政策演进的三重维度
国家层面对网络育人的定位经历了从“工具利用”到“体系融合”的跃迁。早期政策聚焦基础设施搭建,如“校园网全覆盖工程”;中期转向资源整合,推动慕课平台与思政微课建设;近年则强调“线上线下协同育人”,要求将网络空间纳入整体育人规划。某省教育厅的试点案例颇具代表性:其将网络育人成效纳入高校考核指标,不仅考核线上课程数量,更关注师生互动质量、网络文化品牌影响力等软性指标。这种政策导向的迭代,折射出网络育人从边缘走向核心的进程。
(二)认知迭代的范式转换
教育主体对网络育人的理解,正经历从“阵地争夺”到“生态重构”的认知升级。过去常见将网络视为需要“监管”的风险场域,如今更多高校开始探索“浸润式育人”的可能。例如某高校打造的“虚拟校园社区”,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参与民主管理提案,其投票数据实时反馈至后勤部门,既锻炼公民意识又推动现实问题解决。这种认知转变的本质,是将网络从对抗性空间转化为价值共创平台。
(三)价值坐标的重构逻辑
新媒体环境倒逼育人价值体系重新校准。传统“教师主导—学生接受”的单向模式,逐步转向“主体间性”的平等对话。某思政教师团队的实践颇具启示:他们通过分析学生B站观看数据,发现“国风音乐”“科技解密”等内容偏好,进而开发“传统文化中的物理密码”系列微课,播放量超百万次。这种价值重构的核心,在于从“灌输正确”转向“激发认同”,在青年群体的兴趣图谱中嵌入价值引导。
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育人生态的解构与重构
(一)传播革命的三个悖论
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与碎片化特征,造就了教育信息传递的“效率困境”。某高校思政公众号日均推送五篇推文,内容涵盖时政解读、校园活动、心理辅导等,但后台数据显示,平均阅读时长不足30秒,学生更倾向于滑动浏览而非深度阅读。这种“多产低效”的传播现状,暴露出信息过载与认知浅表化的矛盾。其次是“连接增强与情感疏离”的悖论:在线讨论区虽然打破了课堂的时空限制,但表情包交流取代了深度对话,某次线上班会中,学生用“点赞”替代观点表达,导致教师难以捕捉真实思想动态。最根本的是“技术赋能与主体消解”的冲突:当AI助教能够自动批改作业、生成学习报告,部分教师陷入“技术依赖”,某英语教师坦言过度依赖智能写作批改系统后,逐渐丧失对学生写作风格个性化的感知能力。
(二)育人主体的双重困境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技术浪潮中共同面临身份重构的挑战。教师群体遭遇“权威祛魅”危机,一位教授在直播授课时,因不熟悉弹幕互动规则,将学生的知识追问误读为挑衅,引发舆论风波。这反映出传统知识权威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不适应。学生群体则陷入“自主性陷阱”,看似拥有海量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权,实则被算法推荐困在信息茧房中。某大学生在访谈中透露,其B站学习区推送内容85%集中于应试技巧,人文社科类优质内容需刻意搜索才能获取。更微妙的是主客体关系的模糊化,在虚拟校园社区中,学生既是内容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双重身份,导致价值引导的复杂性倍增。某次网络辩论赛中,学生自发形成的“饭圈式”应援文化,使理性讨论异化为情绪对抗。
(三)现存问题的结构化矛盾
技术应用与教育规律之间的深层冲突,逐渐演变为系统性难题。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硬轻软”现象突出,某高校投入百万建成智慧教室,但因缺乏配套的互动教学设计培训,多数教师仍将其当作普通多媒体使用。评价体系的滞后性更为显著,网络育人成果往往被简化为推文点击量、直播观看人数等量化指标,某辅导员制作的深度访谈专栏因点击量低被叫停,但其培养的学生思辨能力却在后续学术竞赛中显现价值。最根本的是教育本质与技术逻辑的张力:当学习行为数据化成为趋势,某校园App通过采集学生食堂消费、图书馆签到等数据生成“学习力图谱”,却引发隐私伦理争议。这种结构性矛盾揭示出,技术赋能必须与教育的人文属性达成动态平衡。
三、网络育人创新路径的系统化建构
(一)平台矩阵的生态化升级
平台建设需从“数量扩张”转向“功能耦合”。某高校整合微信公众号、课程平台、虚拟社区等分散载体,打造“智慧育人云矩阵”:课程平台负责知识输送,微信公众号承担价值引导,虚拟社区提供实践场域,三端数据实时互通。当学生在社区发起“校园流浪猫治理”议题时,系统自动推送动物伦理学课程资源,并引导关注相关社团公众号。这种“需求触发—资源匹配—行为引导”的闭环,使平台间形成育人合力。更前瞻性的探索在于引入“元宇宙”概念,某艺术院校搭建虚拟美术馆,学生策展作品同步生成NFT数字藏品,在区块链上构建不可篡改的成长档案。
(二)内容生产的破壁策略
打破“教育内容”与“网络文化”的次元壁,需创新表达范式。某思政团队将党史教育融入互动游戏,玩家通过角色扮演穿越至1921年,每个选择触发不同历史结局,通关率与理论学习成效正相关率达78%。在学科融合方面,物理系教授用“流体力学解析国画笔墨”的系列短视频,在抖音收获百万点赞,弹幕中“原来科学这么美”的感慨,印证了破壁传播的感染力。更深层的突破在于“用户生成内容”机制,某高校开设“校园TED”频道,学生上传的“量子计算入门”“方言保护行动”等作品,经专家点评后纳入选修课学分认定体系。
(三)机制创新的制度保障
长效发展需要突破“人治”依赖,构建可持续的制度支撑。某高校实施“网络育人工作量认定办法”,将优质推文、直播互动等数字化成果折算为教学绩效,促使更多教师主动创新。在隐私保护方面,建立“数据信托”机制:学生行为数据经脱敏处理后,由第三方机构监管使用,既保障研究需求又维护主体权益。更根本的是改革评价体系,某学院试点“数字素养证书”,从信息甄别、内容创作、网络协作等维度量化评估育人成效,证书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
四、结语
当"网生代"遇上"大思政",网络育人创新既要警惕"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陷阱,也要避免"自说自话"的价值传导失效。通过构建"价值为核、技术为翼、情感为桥"的新型育人范式,方能在虚实交融的新空间中筑牢信仰之基。这不仅是方法论的革新,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数字文明时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惠宇晴.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育人创新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5,(02):36-38.
[2]刘建峰.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9):222-226.
[3]王海燕.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体系构建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4,(22):118-121.
[4]韦兰敏.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4,(10):23-25.
[5]贺俊艳,杨建东.新媒体时代高校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M].新华出版社:2022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