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26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党委宣传部字体:


 者:贾金伟,男,汉族,河南商丘人,中共党员,现担任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辅导员,任学院团总支书记一职。曾获商丘学院2023年度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商丘学院第十七届田径运动会优秀指导老师、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省级二等奖、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德育工作领域。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的主导作用,倡导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模式,这一理念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其辅导员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如何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与模式,加强新质生产力有关内容的研究与教育,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开发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作为学生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大局。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创新实践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1.技术革命性突破。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这些突破包括科技创新在内,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强调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通过优化组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3.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是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中形成的,它推动传统产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4.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高生产效率。

5.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的主导作用,区别于传统依赖资源投入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1.高科技特征。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特征,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高效能和高效率。新质生产力以高效能和高效率为特点,通过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3.高质量。新质生产力追求高质量发展,强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及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

4.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5.融合性和渗透性。新质生产力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和融合性,能够推动不同产业和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新质生产力与应用型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以绝对引领者姿态推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质人才成为时代命题。应用型高校作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高地,应担当起培养新时代新质人才的重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革新,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重构教育体制,使之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四、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挑战

1.德育目标偏差。应用型高校在德育工作中过度强调专业性、技能性,忽视了教育的根本价值——人自身的价值完善。

2.德育内容不全面。德育课程设置忽视了隐性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更新速度与社会发展速度存在差距,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成效。

3.德育方式待完善。授课方式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4.实践创新不足。德育教学与实践融合不够,缺乏将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充分结合的教育方式。

5.德育叙事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德育叙事教学活动多局限在教室,缺少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德育叙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

 

五、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1.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高校德育工作应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关键性作用,并将其融入德育教育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6-2.png

2.创新德育教育的机制与模式。应用型高校辅导员应创新德育教育机制,加强新质生产力有关内容的研究与教育,开发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使之成为学生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大局。

3.德育引领,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应用型高校应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原则进行顶层设计,通过理论武装、实践创新、示范引领、品牌创建等方法深化德育育人方式、保障机制改革,构建党建领航铸匠魂、课程协同树匠心、四航携手塑匠人、四翼联动承匠艺、知行合一践匠行的“五匠育人”大思政格局。

16-3.png

4.协同创新,建立校企融合新机制。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构建“德育引领、协同创新、数智赋能、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整合社会资源,设立德育实践基地。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合作建立德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道德行为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形成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新质德育模式。

16-4.png

 

参考文献:

[1]赵子云.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开展中职校德育工作[J].科学中国人,2016,(23):361.

[2]屈晓庆,蒲艳.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探索,2024.

[3]谢丹琳.新质生产力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特征、形成逻辑及实践旨向[J].高等教育研究,2024.

[4]促进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协同培养[N].人民日报,2024-09-11.

[5]整合社会资源“入渠”学校德育[J].成才之路,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