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凌娜(1986-),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SJGLX0588);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ZDJH-212);2023年度河南省本科高校“风景园林课程思政特色化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资助项目(2023-23)。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涉农高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模式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耕读教育,作为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路径创新,以期为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农林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耕读教育;模式构建;实践路径
引 言
2021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1]。该文件还强调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理念,并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任务和措施[2]。同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任务举措和组织保障[3]。强调通过耕读教育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本文将从现状分析、目标定位、模式构建、路径创新四个方面对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创新进行概述。
一、现状分析
1.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现状
近年来,涉农高校在耕读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耕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的人数较少,难以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反映出耕读教育在引导学生服务“三农”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4]。
2.乡村振兴对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新要求
涉农高校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耕读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路径的创新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5]。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耕读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应强化学生的“三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最后,耕读教育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目标定位
(一)总体目标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路径创新旨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三农”情怀的新型农林人才,提升他们的耕读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图1)。
图1: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创新目标
(二)具体目标
1.明确耕读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定位
深入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对涉农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明确耕读教育在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传承农耕文化、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战略价值。
2.构建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模式
针对涉农高校的教育特点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通过耕读思想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树立耕读典型案例,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耕读教育模式。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环节,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农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探索耕读教育实践路径的创新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将来服务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结合不同地区、不同涉农高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多样化的耕读教育实践路径。这包括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实践平台、开展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促进其全面发展。
4.提升耕读教育的实施效果与质量
通过建立科学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对耕读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模式和实践路径,确保耕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5.促进涉农高校与乡村社会的深度融合
通过耕读教育的开展,加强涉农高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在乡村的转化应用,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同时,引导师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需求,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增强他们的“三农”情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6.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
在耕读教育过程中,注重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内涵和现代价值,培养其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模式构建
(一)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
涉农高校应构建系统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类课程。通识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专业课注重传授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则强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类课程应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涉农高校应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开设“中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等通识课程,以及农业技能模拟仿真课程、耕读实践示范课程等专业课程[6]。同时,将耕读教育课程列为“大思政课”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深入挖掘耕读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涉农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的合作,共同建设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应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包括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同时,要注重基地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实践教学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基于农业行业企业的产品、技术和生产流程,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例如,建设农耕文化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农耕文化;建设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实践教育;建设智慧农业基地,让学生接触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7]。此外,还可以依托校内外科研基地和教学实习基地,集中组织新生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耕读教育第一课”,采用模块化、项目制、沉浸式教学,让学生深度体验传统耕读与现代农业之美。
(三)教学方法创新
1.模块化教学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耕读教育内容分为多个模块,如农业生产模块、农业科技模块、农业管理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2.项目制教学
实施项目制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沉浸式教学
利用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讲解+演示+参观+体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度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四)“六环递进,四维一体,三全育人”教学模式构建
涉农高校在构建耕读教育模式时,应坚持“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劳动意识树立、劳动习惯培养、劳动精神培育、劳动价值塑造、劳动技能训练和劳动创新提升六个环节紧密相扣,采用“四年一体、四方平台、四个角色、四种素养”形成校院高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将耕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构建“六环递进,四维一体,三全育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创新模式(图2)。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观念,引导他们以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通过耕读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耕读劳动教育引导城市青少年到乡村,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和本土人才的留住。解决劳动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2:“六环递进,四维一体,三全育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创新模式
四、路径创新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涉农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一线单位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指导能力。此外,还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形成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共同推动耕读教育的发展。
2.推进产学研合作
涉农高校应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同时,要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耕读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涉农高校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体验农民生活,增强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要注重将社会实践活动与耕读教育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4.构建评价体系
涉农高校应构建科学的耕读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评价。评价体系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个方面。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实践表现等方面;结果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通过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促进耕读教育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5.机制保障
成立耕读教育领导小组,形成校院高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制定《新时代耕读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修订实践教学文件制度。定期评选实践教学和耕读教育师生先进个人与团队,将教学成效纳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体系。
6.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下乡”活动,引导学生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
推动创新创业:依托校内外基地和平台,开展创新创业产业实践与产学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结 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路径的创新是提升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关键。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耕读教育体系、强化与“三农”实际的联系、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促进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等措施,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家国情怀、“三农”情怀的新型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通过“六环递进,四维一体,三全育人”模式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桂林.涉农高职院校耕读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4,4(4):158-161.
[2]李杨.新媒体助推高校耕读教育创新的路径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4(2):24-26.
[3]成晓典,朱江.基于乡村振兴视阈下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模式初探——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23):279-282.
[4]方皓,徐小雨.耕读教育形势下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02-105.
[5]陈弘,吴波.新发展格局下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教育路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5):79-85.
[6]邓兰生,涂攀峰,张立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3):188-191.
[7]杨孝延,何世潮,舒英杰.乡村振兴视域下地方涉农院校耕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17):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