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2-14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党委宣传部字体:


  者:岳丽(1981- ),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学士,商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2023年度商丘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名称: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与对外传播。

 

  要:本文探讨了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价值及应用途径探析。商丘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商丘剪纸、花木兰传说等。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商丘市各种非遗素材和文化资源,将这些课程实践与相关策略等综合起来,并将其有效地整合融入英语教学中,可以提升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商丘市非遗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生命力;可以开拓商丘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人才。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教学改革文化自信

 

  

英语教学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模式,缺乏对其背后语言文化的关注。这虽然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能力,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却不尽如人意。针对当今重视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趋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新热潮。作为中华文明发源的地区之一,商丘孕育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商丘剪纸(夏邑县)、花木兰(虞城县)等,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习素材。将商丘市的非遗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商丘市坐落在河南省东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商丘市拥有许多珍贵的非遗。这些非遗项目包括传统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民俗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商丘人民的智慧,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

商丘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尤为典型,以商丘非遗夏邑剪纸为代表,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图案的剪纸,映衬出了商丘人的生活趣味和精神风貌,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柘城烙画又名烫画,以烙铁在木板上烫制出图形具有高雅、古朴、清晰的雕刻魅力,富有很高的艺术性;商丘木雕作品以木雕人物、动物造型工艺品为代表。这些技艺不仅是民间艺术,也是文化象征,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商丘民间文学类非遗可谓“琳琅满目”,流传最广的是花木兰传说。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在商丘市虞城县流传极为广泛,表现出了古代中国女性的胆识和聪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另外在商丘还流传着“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等,也反映出商丘人民的智慧及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商丘民间音乐品种丰富,传统音乐悠久。民歌如《对花歌》《颠倒月》等代表着人们的乡土情怀;唢呐、四平调等在喜庆婚丧嫁娶等场合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传统舞蹈品种也非常丰富,如花鼓舞、傩舞、麒麟舞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二鬼摔跤、民间腰鼓等极受人们喜爱,彰显着商丘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

商丘风俗活动形式多样春节、元宵节期间的庙会、灯会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春节期间商丘火神台庙会有火神祭祀、肘歌、麒麟舞、变脸、舞龙舞狮民俗表演,有面塑、泥塑、剪纸、木板年画、糖画非遗展示。商丘古城“文化贺新春,民俗拜大年”的大巡游有竹马旱船、杂技、秧歌民俗表演。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人们的凝聚力。

 

、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将商丘市非遗融入英语教学,能够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商丘市非遗项目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色,不仅可以有效地丰富教学材料,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识通过介绍非项目,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词汇及表达技巧,进而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借助这些非遗项目,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英语学习

2.文化自信的增强

商丘市非遗是商丘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将商丘市非遗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渴望,同时能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传承商丘市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在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同时还能更好地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来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在介绍与讲述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细致、全面,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3.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世界已迈入全球化的时代,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一项能力。商丘市非遗项目可以作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载体。利用商丘市非遗项目的特点,在授课内容中讲述非遗项目,并让学生学会用公众号、抖音平台传播媒介国外输出中国的非遗项目,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文化。利用这些非遗项目,学生不仅能获取这些非遗项目中相关的英语知识文化知识,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学习这些非遗项目,实现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交际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课程设计

为了让商丘市非遗与英语教学顺利衔接,需要对教学课程进行规划。一是在英语教学内容中引入商丘市非遗教学内容。通过英语阅读教学、听力教学、口译教学以及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商丘市非遗教学内容的学习。二是在商丘市非遗项目和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进行结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选择商丘市非遗相关的英语阅读内容帮助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提升,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商丘市非遗相关项目,以及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观点,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等。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布置学生用英语对商丘市非遗进行写作分析。

2.教学策略

为推动商丘市非遗与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例如图像、视频、音频等,向学生展示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动形象。通过播放夏邑剪纸制作过程的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掌握剪纸技艺;通过展示花木兰传说的英文动画,使学生在欣赏动画的同时,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也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安排学生参观夏邑剪纸艺术馆,与剪纸艺人进行互动交流;安排学生参观虞城木兰祠,深入了解花木兰的生平事迹。通过这些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商丘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感。

3.实践操作

为加强学生对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成效的巩固,应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操作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比赛,主题为“商丘市非物质遗产”。通过英语演讲比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比赛,主题为“我眼中的商丘市非物质遗产”,通过写作比赛,学生能够提升其写作技巧,并更深入地表达对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与感悟。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戏剧表演,以花木兰传说为例,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性。

 

、结论

将商丘市非遗融入英语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能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精心策划、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商丘市的非遗项目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高校英语教师应继续探索将本土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张晓明.(2021).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索——以商丘地区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5(3),78-85.

[2]教育部.(2020).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的指导意见.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李国强,赵敏.(2019).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本土文化教学融合研究.《中国外语教育》,12(2),34-41.

[4]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2018).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5]陈雪梅.(2022).非遗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实现——以花木兰传说为例.《课程与教学研究》,(4),56-62.

[6]张伟,刘洋.(2020).地方非遗资源在ESP课程中的应用——以传统技艺类项目为例.《职业技术教育》,41(29),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