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问题和对策探究

发布时间:2025-03-12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党委宣传部字体:


  者:耿晗,河南商丘人,商丘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向

 

 :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提高和改善大学生思政课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有益经验。由于红色文化的开发研究、创新动力、传承效果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通过增强红色文化的开发研究、提高文化的创新动力、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三方面展开对策探究,同时有利于增进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热情。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思政课;高校

 

AbstractIntegrating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 significant means and beneficial experience for enhancing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existing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innovative drive, and inheritance effectiveness of red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through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red culture, enhancing the innovative drive of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This approach also contributes to increas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inspiring college students' ideals, beliefs, and patriotic fervor.

 

Key words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Universities.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中,经过浴血奋战留下的宝贵文化精神和物质载体,具有思想熏陶、精神感染、实践引导等作用,无论时间如何变更,永远是鼓舞前进的精神支柱。

 

一、人民至上视域下传承红色文化的问题审视

(一)红色文化开发研究受限

1.红色文化的开发程度不够

大部分地区对于红色文化的开发和挖掘不够,仅仅停留在表面,使红色文化边缘化、虚无化、错误化,认为只要将革命故事讲好,当地革命纪念馆建设好就可以万事大吉,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在于深刻领会革命精神用以丰富内心。空间上的限制使红色文化资源不具有群体性和集中性,资源整合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红色文化资源品牌活动的特色无法彰显出效果,没有办法讲好当地红色文化故事,不能写好红色文化资源大文章。

2.红色文化的研究范围尚浅

红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但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受制于空间限制,红色文化研究具有地域性。对于乡土造就的文化,每个地区的相关研究人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的专家缺乏有效的沟通,甚至会产生文化闭塞、闭门造车的后果,红色文化应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维度,避免出现雷同相似,应扩大红色文化的研究范围,挖深红色文化的根须,让红色文化的内涵更加生动具体。

(二)红色文化创新动力缺乏

1.红色文化的研究主体单一

专业人员大部分局限于相关党校、军校、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专业从事人数较少,受众范围较小,出现红色革命文化研究无人问津的局面,甚至导致红色文化弘扬传承后继无人。因为弘扬宣传的意识不足,传承也同样遭到反噬,导致红色文化的传承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研究红色文化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回报周期比较长,长此以来,红色文化的研究主体不仅数量少,人员单一,没有新鲜的人才队伍注入。

2.红色文化的创新动力不足

负责弘扬宣传红色文化的相关人员人数匮乏,工作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较差,长此以来,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相关人员越来越少,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难以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动力因素不足。红色文化传承效果不佳,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方式创新力度不够;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机制机制仍然还有待完善和健全;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宽度各方面还不到位。

(三)红色文化传承效果不足

1.弘扬内容枯燥

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存在意识薄弱、关注度较低等问题,红色文化大都借助初高中学校、博物馆、图书馆开展系列讲座或主题活动,宣传的效果较差。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关注度不够,更加需要重视的是红色文化的弘扬意识,红色文化主旋律之歌不够响亮,与当地民风民俗融合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弘扬红色文化的频次和地点有限,红色文化的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流于形式和表面。

2.弘扬方式单一

应该将红色文化的宣传弘扬方式多元化,目前红色文化的弘扬传承方式太过传统,报纸的接受群体有限,同时宣传的时效大打折扣;街头采访大家见怪不怪,缺乏高涨的热情,甚至扭头就走;电视台宣传红色文化政治性太强,缺少趣味性和针对性,人民群众难以理解,从而产生怀疑和排斥心理。同时要明白人民群众并不是不关心红色文化和历史传统,只是对这种方式产生了抵触,心理并不认可简单乏味的宣传方式,需要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提高受众群体的接受度。

 

二、人民至上视域下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路径和突破之策

(一)增强红色文化的开发研究

1.提高红色文化的开发力度

一是在实地开展教育基地。当地政府应该开展多种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活动和建设教育基地,在当地博物馆、图书馆、革命纪念馆等大型开放式展览中心将红色文化资源有关的宣传活动置于显眼的位置,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基地的集中性和主题针对性,避免各基地教育人物和教育事例的重复性,通过这些有益的教育活动和完善的教育基地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二是利用网络扩大研究影响。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再辅之区域的零距离,更有利于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比如在网上推出高校学习专栏,再辅之革命红色文化资源研究课题和邀请专家讲座等,让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熏陶,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大力宣传,融入现代科技因素,在平台直播间邀请相关专家或历史讲解员宣传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关历史,售卖相关的玩具周边和特产食物,增加教育活动趣味性和吸引力,扩大受教育人员的群体和范围。

2.增进文化认同和深入研究

在地方特色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让更多人听到中国红色故事,讲好中国红色文化。应开发更多的素材,或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抛出疑惑,引起更多人的好奇和求知热情,将宣传内容深化,从不同的维度思考革命故事背后的含义,使其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例如采取话剧的形式,更加浅显易懂,给人民群众带来深刻的视听体验;采取动画形式扩大受众阶层,让更多青少年对红色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播出促进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宣传,带动了许多青年学生的爱国学习热潮,昂扬的主题曲让学生精神抖擞,内心对红色文化产生自豪感,而我们需要更多的优质作品让红色文化家喻户晓,让红色精神永驻心间

(二)提高红色文化的创新动力

1.扩大红色文化的研究主体

一是要重视课外红色文化教育。大学校园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构建的主要场所,对于热爱红色文化的大学生应该大力培养,让他们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早日成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主力军。二是要在大学校园各部门之间共同策划与实施多种多样的红色之处文化资源活动,是增强大学思政课课程教学中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必不可少的关键部分。着重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为大学思政课活动提供有益的红色文化资源环境和健全的课外实践体系,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性。

2.转变红色文化的传承角度

社会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挖掘现有红色文化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直播频道和经典革命故事的改编,以焕然一新的方式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增加其现代性,不至于失去那些难以体会革命战争的后生群体。社会应主动加强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给予相关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合多个部门共同策划与实施红色文化资源活动、红色文化资源体验活动和红色文化资源社会实践活动。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将程序正式化法律化,通过制定正式法规法律赋予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能增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将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化,运用法律的武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边缘主义,真正传承好保护好我们的红色文化。

(三)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

1.构建自主理论体系

一是要发展更高程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红色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主流阵地位置,更加坚定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决心。始终保持红色文化在思想意识主流形态中占据主要地位,一个民族没有红色文化的支撑便如同一个人没有了脊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弯腰、低人一等,永远也无法昂首挺胸,自然也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构建系统完备的红色文化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主要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人民群众的知识和智慧力量加固红色文化地位。在重新解读红色文化故事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形成红色文化的知识体系,在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认同后,更要加强红色文化弘扬宣传精神和家国情怀。

2.传承方式多元化

一是就学校层面而言,需要加强红色文化的浸润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的课堂,并通过这种方式在大学校园里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有利于红色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红色文化资源全面融入思政课之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这根接力棒在当代大学生的手中传下去,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与传承,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二是就学生个人层面而言,需要强化红色文化的实践结合。红色文化的基因要在新青年身上体现出来,大学生要主动掌握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积极参与课后实践活动,追踪红色历史,继承红色血脉。集中组织去往当地革命根据地、祭拜革命烈士等红色教育活动,主动迎接红色革命精神的洗礼,用实际行动把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认知化为现实实践活动。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可以激发大学生强烈的信念理想与爱国情怀,也有利于具备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红色文化精神文明的建设,还有利于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文化综合软实力的构建。

(一)有利于增进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内容容量大,覆盖面广,且理论性和逻辑思辨性强,如何克服这一弊病,让繁冗复杂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例,同时给予学生高度的兴趣,使其转化为内生行动,增进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丰富多彩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弥足珍贵的课程素材,不仅可以起到充实教材内容的作用,缩短学生与理论的距离,还可以增强实践的现实性与普遍性。

开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传统课程的不足进行补充,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获得经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另一方面,也有促进教师发展课程资源的认识,激发教师发展的热情、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把红色文化资源的基因注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有助于高校思政课程价值的实现。

(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热情

面对新时代和新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强调了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在梳理和整合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注重把艰苦奋斗的地方红色文化精神和独具特色的革命实物载体呈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把“真善美”融入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家乡、个人的热爱情怀。在高校校园的思政课培养当代在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热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强烈的爱国情怀来培养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把爱国情怀传达给他们,让他们从心底里意识到,现在的幸福和快乐是多么的不容易,继承中国优秀的革命传统表现出的自强不息、舍生忘死的精神,它是我们民族在自由民主,独立和富强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把近代革命的要求与社会现实的要求相结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一批具有重大意义的红色基因和有机元素,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赵蓓茁,孟晓东.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2):69-72.

[2]周蕾.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4):103-105+108.

[3]郑洁,苏雅雯.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2,(06):143-152.

[4]任祖云.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J].文山学院学报,2021,34(04):90-94.

[5]王欣,王志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0,(08):160-161.

[6]张慧中,高邓.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策略研究[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9,5(01):99-107.

[7]杨越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9,(0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