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促进

勤教力学,立己树人


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合现代大学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教育。外国语学院在专业课课堂教学改革中不断实践和探索,围绕学生的需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施特色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改革。                 

    刘永华老师的翻译课和赵秀莲老师的精读课采用分组介入式教学方法,将学生按宿舍或座位分成学习小组,按照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制作PPT,通过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或辩论来学习课程内容。这种分组介入式,有利于学生之间、课程专题内容之间的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学习小组之间的优势互补、激励竞争奠定基础。这种灵活的编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有助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以转变传统的学生个体被动在课堂听取教师讲授方式来倒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个体学习方式转向学生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

另外,周红英老师和何莹莹老师在所授泛读和精读课堂上也大胆改革,建立导学式教学方法,创设模拟面试等各种情景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课堂导学的导是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课堂上的引导、指导、辅导,其主体是教师,教师要在课堂上时刻体现导的作用。这种模式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演员”角色变成了“导演”角色,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发动者,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观众”或“听众”的角色变成了“演员”角色,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将学习这一活动回归到了学生这一主体上,解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法教学中,马永田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采用“先问后学,先学后教,边学边问”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解惑问难贯穿在语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课堂讲授中不再满堂灌输语法知识,而是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语法知识运用能力为核心。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释疑者、评价者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的行为表现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都能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教学氛围。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课堂变成了教师、学生之间答疑解惑的场所,重塑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致力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改变了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变得更有自信,更乐意学习,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乐趣也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精彩连连的展示,没有了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的变化给人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学生的心智之火被点燃,思维的翅膀被打开,潜力被无限挖掘出来。可以说,我院正在演绎一曲课堂教学改革之歌,正迈向教育回归人本、学本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