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启新航 共赴新学期——商丘学院组织全体师生观看2024年春季开学第一课

发布时间:2024-03-11作者:党委宣传部来源:党委宣传部字体: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开展2024年河南省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暨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我校组织全体师生准时观看了活动直播。

活动以“坚定文化自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大中小学四位主讲教师围绕“启智”“筑基”“明理”“立志”四个章节,在年味、一碗饭和文旅“出圈”现象的讲授中,让文化的力量具象化起来。《过年》展示了中国人自谦而敬人的品格特质,《端牢中国饭碗》解读了“百家粮”里所蕴含的革命品格、革命精神,《文化的基因》阐释了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文化的力量》诠释了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化人心的力量。观看结束,我校师生反响热烈。

147.jpg

456.jpg

人文学院院长王增文:3月9日晚上,我认真收看了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的2024年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坚定文化自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集体备课会》,很受教育,很受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师,我一定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不断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机械与电气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慧明:这堂思政课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机械与电气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23.jpg

789.jpg

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书海:今年的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的主题是“坚定文化自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我看完后有种意犹未尽的感受。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结合专业知识与时代特点,把坚定文化自信转化为实际行动,弘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希望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同学们把学业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慧: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重温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也给了我很多启示。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要心怀“国之大者”,潜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切实增强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使其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今后我将确保主旋律在课堂上“不缺席”、在主阵地上“不落伍”,让思政课活起来,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学问写进学生的心坎里。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孙迎春:备好课是上课的前提,只有认真全身心地去备课,才能游刃有余地上好课。此次备课会分为启智、筑基、明理、立志四个部分,既是思政课育人效果的层层递进,也是文化育人作用的生动体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育人素材,是思政课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优质教学资源。此次备课会帮我理清了思路,对如何将文化元素与思政教学相结合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坚持立德树人任务,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戴金雨:今天观看了2024年河南省春季开学思政第一课,分别学习了《过年》《端牢中国饭碗》《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力量》这四节主题思政课堂,感受颇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是浓浓的亲情、乡情和生命的乐观主义情怀,这是春节最底层的“文化基因”。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将永远作为民生之基,我们的民族,现今国泰民安,我们的国民,现今不知饥饿,我们要将粮食安全这根金扁担越挑越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历经千年风雨而依然璀璨夺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轴上,写就光芒万丈的篇章。赓续千年文脉,共襄千秋伟业,中华儿女开创未来,具有无比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学生:“少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我怀着对新学期的美好憧憬,观看了今年2024年的春季《开学第一课》。观看完之后,我的感想颇多。大风泱泱,大海滂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激荡在国家发展中的中坚力量。要在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上持续用力,从根与脉,源与流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作为青年一代,不光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帮助文化走向世界。文化铸魂,润物无声,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供稿:宣传部 审核:宣传部 编审:杨春鹏 签审:李书锋)